-
_NEWSDATE: 2025-06-28 | News by: 中国新闻周刊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此前的行政长官施政报告提出,香港计划设立100亿港元的科创产业引导基金,系统性建设科创产业生态圈。如果相关科研项目被投资,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前景和空间。
晶泰科技目前被称为距离香港最近的独角兽企业,距离香港元朗的直线距离不到100米,由三位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所创立,去年在港交所成功上市。晶泰科技以AI和机器人技术为基础,拓展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与产业落地。
现任首席财务官(CFO)谭文康是一位香港人,在他的视野中,不少来自香港的硕博生甚至本科生人才正在帮助晶泰科技实现各个领域的发展,他们普遍英语较好,具有国际视野,最为核心的是科研能力较强,能够和内地比较丰富的产业集群相结合,最终实现深度的产学研融合。目前,晶泰科技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以及香港科技大学等多所香港高校签署了产学研及孵化创新合作协议。
黄锦辉则描绘了这样一条价值链条:“香港研发,湾区制造,再进入国内市场,最后面向国际拓展。”他表示,香港拥有顶尖的科研能力和国际化的融资平台, 当一个好的科研成果在香港诞生后,可以迅速拿到深圳、广州等地进行原型测试和批量生产,再利用香港的国际网络市场走向世界。
“这个模式为来港求学的内地学生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黄锦辉表示,香港高校学子不仅能接触到世界前沿的知识,还能亲身参与到大湾区火热的科创实践中。目前,香港高校会安排学生去大湾区企业实习,以期未来发展更好。
“融入”是必修课
高焱曾就读于香港排名前三的大学。她坦言,来到香港后,发现这里和自己的想象差距很大。校园很小,从一头走到另一头,只要十分钟,完全没有内地大学那种开阔的校园环境。当梦想照进现实,最初的兴奋感退去后,随之而来的有可能是挑战与迷茫。
学习模式的颠覆几乎是每个来自内地的学生避不开的问题。一开始高焱对自己很有信心,高考排名广东前200名,她觉得学习肯定没问题。但是当入学后发现挺辛苦的,不论做题还是其他能力,最多都只算同学里的中等(偏下)水平,压力很大。
张静怡和张海岚作为内地高考生,在入学第一年,同样经历了类似挑战。以香港大学为例,上课经常是没有固定课本,学习资料就是教授上课用的几十页PPT 。教授只讲授最核心的框架,大量的细节需要学生去查资料、与同学讨论、整理笔记、温习和背诵。这种极度强调自学能力的模式,对习惯了传统教学的内地学生来说,会感到非常不适应。
黄锦辉将这种现象归结为“水土不服”,其本质来源于两地教育理念的差异。他观察到,很多内地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思维模式是“专”,一门心思只想钻研自己的专业技术,但香港的大学非常推崇“通识教育”,学校要求学生必须修读自己专业以外的课程,比如让工科学生去学社会学。学校还会组织跨学科的小组项目,让不同背景的学生共同研究社会问题,培养学生从多维度视角看世界的能力。他强调,这种理念,在一些内地学生看来可能有些“虚”,他们更希望把时间花在专业课上 。
这种“水土不服”有时还会延伸到生活层面。高焱是广东人,粤语算是她的母语,但是在融入本地生活时依然感到存在障碍。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就会发现自己格格不入,甚至不懂当地人爱玩的梗。“如果留下工作,可想而知会很痛苦。”
黄锦辉提到,由于对香港社会不熟悉,加之年轻学生从小备受呵护,缺乏独立处理复杂问题的经验,容易遇到融入香港社会的各种挑战。
当然,也有很多学生来香港的目标非常务实,就是为了获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根据政策,在香港学习和工作生活累计满7年,就可以申请永居 。一些学生通过“副学士”的跳板,先读两年大专,再升读本科,最终拿到的毕业证和直接考入本科的学生完全一样。这条路径为一些高考成绩不够顶尖但家庭条件不错的学生,打开了一扇窗。
黄锦辉提到,无论出于何种目的来到香港,能否真正融入并在这里实现个人价值,是每个内地学生都需要面对的课题。他的建议是,要拥有开放的心态,多和本地同学、老师沟通,多参与本地活动,了解本地文化。除了专注考试之外,沟通技巧、社交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可能是学生在香港高校乃至未来社会发展中更重要的能力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