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28 | 來源: 澎湃新聞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電影 | 字體: 小 中 大
編者按:安東尼奧尼的《放大》和科波拉的《竊聽大陰謀》是影史上的兩部經典電影,前不久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上同時展映。兩部電影都源於科塔薩爾《魔鬼涎》這壹藍本。筆者從叁者之間的關系著眼,探討壹個靈感原型是如何在不同的處理中演變,最終塑造出不同時代、不同體裁但又彼此互文的經典。
作為“拉丁美洲文學爆炸”的代表人物之壹,胡裡奧·科塔薩爾的知名度大概比不過拿過諾貝爾獎的馬爾克斯和略薩。他的作品在國內得到系統性地譯介和出版,也只是近拾年的事情。不過,但凡讀過科塔薩爾的小說,壹定會對其中那種奇妙的文字游戲和極富趣味的日常觀察印象深刻。正是他的短篇小說《南方高速》點燃了莫言等壹眾華語作家最初的寫作熱情,並且跨越了藝術的媒介局限,啟發了戈達爾上世紀60年代最為叛逆的電影《周末》。
科塔薩爾與電影的淵源不止於此,他的另壹篇小說《魔鬼涎》(與《南方高速》收錄於同壹部短篇集)還是兩部非常有名的經典電影的藍本,這兩部作品分別出自兩位在電影史上極為重要的電影作者之手,更有甚者,它們均摘得了當年戛納電影節的桂冠。它們分別是:安東尼奧尼的《放大》和科波拉的《竊聽大陰謀》。
收錄有《魔鬼涎》的“科塔薩爾短篇小說全集Ⅱ”《南方高速》
在討論這兩部電影之前,我們先來看看科塔薩爾的原作是什麼樣的。雖然頂著這麼壹個奇怪的標題,但這篇小說實際上以攝影為主題:“魔鬼涎”,又稱“聖母線”,意指幼蛛在暮春或初秋時節吐出的蛛絲,它們極為細小輕柔,在風中飄蕩,壹如攝影這種媒介本身的虛幻又不可捉摸的本質。小說本身的筆法和敘事同樣游離在現實與想象之間,講述了壹位名叫羅伯特·米歇爾的翻譯家兼攝影師某壹天外出拍攝,在巴黎塞納河畔聖路易島盡頭被壹對不相稱的“情侶”所吸引:壹位年長的金發女人和壹個略顯驚恐的少年。
他拍下照片,卻打斷了贰人之間的相處,少年趁機逃離。回到家中,米歇爾將這張照片放大並掛在牆上,他腦海中構建出壹個完整的故事:那位金發女人正在引誘或脅迫少年加入壹場情色交易,而照片背景中壹輛車裡看報紙的男人是某種同謀或幕後黑手。隨著想象逐漸深入,在某壹刻,照片的靜態圖像忽然“活”了過來,如同電影銀幕壹樣開始播放,而米歇爾本人也似乎重新回到了現場,見證陰謀與受害在他面前再次上演。
有趣的是,和桑塔格在《論攝影》中將攝影定義為壹種“不介入”相反,米歇爾在現實中的拍攝恰恰介入並打斷了眼前正發生的事件,然而等到他回家開始陷入想象時,他卻重新成為了壹個動彈不得、無能為力的旁觀者。由此,《魔鬼涎》討論了攝影與現實之間的關系:究竟是破壞性的介入,還是無力的旁觀,或者更激進壹些——如同小說結尾暗示的——從照片定格的瞬間之中延伸出的想象,已然吞噬或重新創造了現實?
科塔薩爾-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