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29 | 來源: BBC中文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保險相關 | 字體: 小 中 大
周小龍曾被中國官媒點名批評宣揚“港獨”。 由於擔任了他的公關,公司的其他客戶“開始很不舒服,”也覺得她走得“太前”。
在國安法於6月30日實施的那壹天,黃麗文正在負責周小龍的記者招待會,宣布位於荃灣愉景新城的童裝店Chickeeduck分店,將會移走擺放於店內的“民主女神像”。
她對於這樣的香港開始感到陌生,也沒有想過香港會走到這樣的地步。
另壹方面,在疫情影響之下,黃麗文公司的經營也變得更為困難,考慮過後,她決定結束這壹盤生意,並且於2020年底離開香港。
“買壹個保險”
早年隨父母移民紐西蘭(新西蘭)又“回流”的李先生,在2021年帶著妻子和子女重回紐西蘭生活。 他說,當時父母移民決定,讓他能夠有多壹個選擇,路也能走得比其他人容易及平順壹點,“對我來說也是感激的。”
“六肆”事件發生叁年後,讀中叁的李先生隨家人移民到紐西蘭。
今年47歲的李先生接受BBC訪問時表示,當時父母沒有特別向他交代移民的原因,但他已經有在留意社會時事,或多或少也理解為什麼父母想要離開香港。 對於父母的抉擇,現在回看,李先生說,知道那是為他著想的決定,為他留下壹條退路。
李先生的父母是透過投資移民的方式過去紐西蘭,有別於《香港國安法》之後,西方國家推出“救生艇計劃”予港人申請,在九柒前那壹波的移民潮裡,不少香港人都是以投資移民、技術移民的方式移居海外。
而目前最多港人透過BNO簽證移民、並且曾經殖民統治香港的英國,於1990年代推出俗稱“居英權計劃”的英國國籍甄選計劃,讓伍萬名合資格港人及家屬透過計劃登記成為英國公民。
加拿大卑詩大學社工系教授殷妙仲接受BBC訪問時指,當年這些直接獲得英籍的香港人,有很多人都未必移居到英國生活。
加拿大國王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黃智斌告訴BBC,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的移民潮中,大部分移民離開香港主要是對於未來有著不確定的感覺,“對他們來說,其實只是買壹個未來,那個心態比較多是這樣,所以很多人拿了護照後,(移民國)條件不太好就會回去。”
“買壹個保險”是那壹代移民的人常掛在口邊的話。
同是47歲的楊先生是在1995年、16歲的時候跟隨家人移民到加拿大,在當地讀完大學之後,有鑒於加拿大當地的工作機會不多,大約2002年的時候,他自己壹人回到香港尋找工作。
看到香港在主權移交之後,那時的面貌沒有太大的改變,也讓他對於“回流”香港這件事增添多了壹份信心,“好像真的有壹個(跟大陸)不同的制度。”-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