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29 | 来源: 香港01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No.6 仓储、物流人员
仓储、物流人员长期被认为是最容易被AI取代的职业之一。为了解AI在这个领域的实际能力与限制,编辑实际询问了Gemini的看法,以下是它的回应:
“身为AI,我能以高效率、高准确性地处理仓储物流中的大量数据与重复性任务,例如库存管理、拣货包装、路径优化等,从而显着提升作业效率并降低人为错误。我不受疲劳限制,能持续运作,并透过数据分析优化决策,降低运营成本。”
“在危险或繁琐的工作中,我更能保障人员安全。尽管我尚不具备人类的临场应变和复杂判断能力,但我坚信能与人类协作,在各自的优势领域发挥所长,共同推动仓储物流产业的智能化升级。未来,人机协作将是主流。”
No.5 客服
AI聊天机器人具备24小时不间断回应的能力,能迅速处理多数基础问题,不但效率高、省人力,情绪稳定、不会吵架或失控,因此客服工作常被点名为最容易被AI取代的职位之一。
其中,因中国美妆品牌《上美股份集团》计划导入AI工具DeepSeek,传出将裁撤客服部门95%的员工,只保留5%熟悉AI操作的成员,意外引发讨论,并成为网络声量高峰。虽然集团澄清并非裁员,而是进行人力结构优化,仍在网络上引发讨论。
对于AI取代客服,有网友认为“将所有问题答案输入客服绝对可以取代又快又准确”;有网友却持不同看法,“客服没办法处理客人情绪问题”。
No.4 翻译员
AI翻译为甚么能抢走人类的饭碗?除了效率高、成本低,真正让人警惕的,是它进步得太快。过去被视为“人脑才能胜任”的语言工作,这几年也撑不住了。随着翻译技术突飞猛进,不少新闻媒体为了抢时效、压预算,开始让AI处理初稿内容;连语言学习市场也纷纷导入AI,主打即时翻译、开口即聊,产品更新一波接一波,让学语言变得像操作一台机器。
但AI并非万能。遇到需要文化理解、语境转换、情绪铺陈的内容时,AI还是会卡关。比如中文里一句“你很有勇气”,翻成英文是鼓励,翻错了可能变成冷嘲热讽!这些“语言的眉角”,目前还是得靠人类来补位。有网友分享,“的确是有很优秀的译者,但AI可以达到普通水准,在多数场合其实够了”
No.3 司机
近年不少人投入当司机、外送员,斜杠补贴收入。然而,这类机会未来恐怕难以持久。随着无人驾驶技术日渐成熟,从自动驾驶计程车到无人货车正陆续上路,不仅运作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也将对现有司机与外送员工作带来实际冲击。
根据数据显示,不少讨论都来自中国百度旗下自动驾驶计程车《萝卜快跑》的话题,带起一波网络声量高峰。《萝卜快跑》在武汉已全面营运,部署超过500辆车、24小时无间断服务,覆盖全市三分之一地区、触及人口达700万人。无司机人力成本优势,《萝卜快跑》打出超低运价抢市,已对当地传统计程车产业造成明显压力。
有台湾网友留言:“台湾会不会改无人计程车发现交通变好了”、“台湾甚么时候有自己的萝卜快跑,想搭无人自动驾驶计程车”;也有人为此感到担忧,认为“萝卜快跑这种模式最大的受害者,是本来就位于就业市场中最脆弱的一群人”。
No.2 记者
在AI时代,记者正成为最可能被取代的白领职业之一。从即时快讯、财报摘要到体育赛事报导,AI生成内容的速度与准确度,已能满足多数标准化新闻需求。不少媒体如美联社、《卫报》早已导入自动化工具,取代基础编采人力。
在成本与效率双重压力下,初阶记者、夜班快讯编辑首当其冲。虽然AI仍难取代深度采访与人文判断,但不懂AI、不善用工具的记者,未来恐怕更难站稳脚步。网友表示:“文笔不好的记者被取代的机率极高”、“不只是文笔的问题...AI一秒钟可以发好几篇文章”、“AI记者炒新闻难度应该比较低”。
No.1 医护人员
许多人可能想不到,在网络上讨论度最高、被认为可能被AI取代的职业,竟然是医护人员。这项预测来自微软创办人比尔・盖茨的惊人发言,并在网络上掀起一波热烈讨论。
他曾在NBC《今夜脱口秀》(The Tonight Show)中表示,未来十年内,AI 将在“大多数事情”上取代人类,就连医生也难以幸免。原因在于,AI不只能快速整合庞大的医学知识,还能提供更全面且精准的诊断,在初级照护领域表现甚至优于人类,有望解决医疗资源不足的长期困境。比尔・盖茨形容,这将开启“自由智慧”时代,AI势必深度参与包括诊断、药物研发等医疗核心环节,该话题仅3月28日当天,就有572笔讨论,创下声量高峰。-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