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30 | 来源: 真实故事计划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列市港妇杀夫 | 字体: 小 中 大
《杀夫》中,女主人公林市长期被丈夫陈江水视为泄欲和泄愤对象,遭受持续的语言羞辱、家暴。邻居们听得到林市的哭喊声,看得到她身上的伤痕,却选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她所在的社会默许陈江水的暴力,暗示一种社会秩序——男性对女性拥有绝对的支配权,包括对她们身体的任意处置。
终于,被“强奸”、“羞辱”之后,林市陷入了詹周氏杀夫时的迷狂,趁丈夫熟睡,拿起了丈夫的杀猪刀。
女性遭遇的婚姻困境面对这种杀夫暴力,最具解释力。林市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没有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离开丈夫意味着社会性死亡。 不健全的婚姻制度下,女性丧失了自主权。王德威教授申论《杀夫》的女性主义成分,认为小说谈论的是“八十年代的杀夫白描合法婚姻所默许的性暴力”。
李昂出生于1952年的台湾农村鹿港,一个保存着浓厚传统文化的地方。与詹周氏一样,她们都在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社会结构中成长,亲身体验过这种文化对女性的约束和期待。
李昂生命中还经历过另一段压抑的时期。1979年,戒严时期的台湾,《美丽岛》杂志社在高雄举办人权纪念活动,招致大规模的逮捕行动。任何被认为具有"异议"色彩的知识分子,都可能面临监控、逮捕或迫害。
李昂身陷其中,回忆“那是看不到一片光的日子”,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一段时间都要服用抑郁症药物,整个人被变得反应迟钝。
权力能掌控叙事,决定一个人有哪些生命中的经验,决定哪些经验不该讲述。李昂在她的小说中安设场景,无论是车上、办公室里、屠宰场旁,都可以直白地发生并描写性事。这是她夺回女性叙事权力的努力,也因这一努力而遭到非议,被污蔑为“大尺度”、“随便”。”
女性对詹周氏的解读,一点点勾勒出普遍的女性困境。杀人是绝路中没有办法的举动。但杀人的原始罪孽,也始终停留在这个历史案件当中。
涟漪
酱园弄悬案在上世纪激起的最后涟漪,是1990年初,文化作者们将其视为抗战时期轰动上海的血案,以历史掌故重述发表。
当1990年,记者徐平前往大丰农场见到詹周氏其人,感到恐惧、害怕。悬置在那次采访之上的最根本困惑,也还是“凶案的真相”背后,詹周氏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本是2025年6月21日上映的《酱园弄》电影想要再现的。章子怡以其惊人的演技和妆造试图呈现一个杀夫者形象。但最终的电影中,詹周氏的痛苦与反抗、命运的变化被潦草带过,成为推动叙事线的工具,其他角色展现人物弧光的助推。这种商业化的包装,试图同时迎合杀人奇案的恐惧和当下的女性主义热,使得电影的口碑两极分化,遭遇了豆瓣开分5.9的滑铁卢。
许多人评论,这部电影的“悬案”是一种虚假宣传,因为案件本身简单明了。三位正派大女主互相帮助形成的“女性主义”,也在影片结尾的强硬升华中显得生硬、浅薄。
导演陈可辛在受访时表示,他真正想借故事呈现的,是时代变迁在个人身上引起的涟漪,“说它是一个悬案,不如说是一个奇案,这个‘奇’是来自于所有外围的影响,是时代的改变使得她活了下来。”导演试图呈现一个时代的变迁,力图表达民国众生相时,詹周氏的个体故事最终被宏大叙事所淹没。-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