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6-30 | News by: 宾语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去年滁河水污染那会儿,12345也是这么睁着眼睛说瞎话的。央视报道介绍,滁州当地12345热线曾将当地老百姓反映的“全椒县襄河镇老观陈村襄河水质发黑发臭问题”交给全椒县办理。全椒县政府反馈:环保局工作人员至现场查看,近期小龙虾养殖正集中向襄河退水,加之长时间高温无降雨,造成襄河部分河段水质下降,存在部分发黑发臭现象,导致鱼虾死亡,未发现企业工厂之类的污染源,您反映情况属实。承办人为杨仁义。
央视记者来到滁州市全椒县生态环境分局了解情况。然而,热线平台给群众回复中提到的具体承办人全椒县生态环境分局办公室主任杨仁义却告诉记者,他完全没有接到过热线转交的群众投诉。
老百姓打热线是信任政府,结果热线反倒成了糊弄群众的工具。这就像你去医院看病,医生不给你开药方,反倒给你念一段保健品广告——要这样的“便民服务”有什么用?
现在县里表态要严肃查处,这态度值得肯定。但往深里想想:为什么这种荒唐事总能发生?从报道里能看出些门道——改厕项目走的是“乡镇统建”模式。听着挺正规是吧?可一落实到具体操作,招标可以搞猫腻,验收能弄虚作假,补贴款就像掉进了黑洞。这里头但凡有一个环节的人稍微负点责,也不至于闹到要媒体曝光的地步。说白了,还是权力运行缺乏监督,某些人把惠民工程当成了自家菜园子,想怎么摘就怎么摘。
最让人心疼的还是那些村民。他们可能不太懂什么招投标流程,也不知道该怎么维护自身权益,但他们懂得最朴素的道理:政府说要给咱改厕所,咱积极配合;该给的钱没拿到,咱得问个明白。结果一问才发现,自己的名字早被人“代劳”签在了文件上。这种被蒙在鼓里的滋味,换谁都得寒心。乡村振兴喊了这么多年,要是连个厕所改造都能搞出这么多花花肠子,还谈什么取信于民?
现在调查还在继续,相信更多细节会浮出水面。其实老百姓要的不多,他们就希望事情能摆在台面上说清楚:钱到底去了哪儿?谁该为这事儿负责?以后怎么避免再发生?这些问题回答好了,坏事也能变成好事。怕就怕有些人还抱着“捂盖子”的旧思维,以为停几个干部职就能息事宁人。要真这么想,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今天能捂厕所改造,明天就能捂更严重的问题,等到捂不住的那天,付出的代价可就大了去了。
从滁河水污染到这次的改厕风波,滁州某些部门对待群众诉求的态度,活像鸵鸟把头埋进沙子里。殊不知现在网络时代,老百姓手机一拍、网上一传,什么事儿都藏不住。与其费尽心思编借口,不如老老实实承认问题、解决问题。这次凤阳县的反应就比去年强,至少没再硬着头皮说瞎话。这说明什么?说明只要把老百姓的利益真正放在心上,很多矛盾根本不会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说到底,改厕所不是多高精尖的工程,国家拨的专项资金也不是不够花。可偏偏有人连这点钱都要雁过拔毛,把惠民工程搞成了“惠己工程”。咱们常说“群众利益无小事”,可偏偏有些人就是把老百姓的事当小事,把自己的利益当大事。要宾曰语云说啊,查清楚这起事件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得从根子上改改这种风气。监督的眼睛亮一些,制度的笼子扎紧些,让想揩油的人无处下手,这才是治本之策。
眼下正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国家往农村投的真金白银越来越多。要是每笔钱都要被层层扒皮,最后到老百姓手里只剩个零头,那再好的政策也得打水漂。凤阳这事儿给所有地方提了个醒:惠民工程不是唐僧肉,谁想咬一口就咬一口。纪委的板子该打就得打,该狠就得狠,打疼了才能长记性。老百姓都在眼巴巴看着呢——看你们是不是真把他们的冷暖放在心上。凤阳县调查组说,“将根据调查情况依规依纪依法严肃处理”,我们不妨看看,看他们说的“严肃处理”到底有多严肃。-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