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01 | 来源: 深网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产品召回 | 字体: 小 中 大
原因均为:工厂监督检查不通过、工厂检查有严重不符合项(如产品一致性存在问题等)或工厂检查不符合项报告没有在规定的期限内采取纠正措施报检查组验证并有效。
共享充电宝品牌倍斯特创始人潘良春在移动电源领域从业近30年。据他介绍,移动电源厂商都会与电芯供应商签订合约。充电宝定型产品经第三方检验合格后,原材料通常不允许修改。若供应商进行原材料变更,一定要与厂商沟通,进行重新检测。不过,按照目前官方通报信息来看,供应商隐瞒信息属相关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深层危机:价格战下的供应链失控
据悉,近期充电宝爆炸自燃事故频发,工信部已加快组织修订移动电源新国标,未来可能有更多充电宝品牌发起召回行动。
从行业层面来看,充电宝召回事件暴露了移动电源市场长期积累的系统性风险。除电芯供应商自身问题外,该风险的产生与移动电源行业的“价格战”密切相关。
业内人士指出,由于移动电源行业技术门槛较低、市场集中度不高,且众多大厂商纷纷涌入,“内卷”现象普遍存在。
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表示,电芯成本在移动电源整机成本中占比较大,基础款移动电源的电芯成本占比常超50%。
因此,电芯常成为品牌方压缩成本的首选。
“行业‘内卷’严重,充电宝企业话语权较大。为了能够接到订单,电池供应商可能会选择采购杂质含量高、品质差的原材料,以此来控制成本,以满足合约规定的性能指标。”“真锂研究”创始人墨柯表示。
目前,优质电芯成本约40元至50元,加上其他硬件成本、市场费用等,百元内售价的充电宝利润有限。而一些10000mAh的白牌充电宝,价格低至30元以内;20000mAh的白牌充电宝,价格可控制在50元左右。
有观点认为,移动电源行业核心矛盾在于市场对极致低价的追求与锂电池安全的高成本要求相冲突。同样容量的电芯,优品与次品价差大,当充电宝售价不断下压时,供应链只能在电芯和电路保护上“偷工减料”。
为规范市场,自2023年8月1日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充电宝实施强制3C认证,未获证者于次年8月起禁止出厂销售。目前,移动电源的3C认证主要依据GB 31241—2022《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安全技术规范》和GB 4943.1—2022《音视频、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设备第1部分:安全要求》这两项强制性标准,涵盖电气安全、电池安全以及环境保护要求。
(图片来源: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官网)
但由于这两项标准颁布于2022年且多停留于日常场景,对于充电宝在极端温度、长时间过度充电等复杂情况下的测试要求考虑不足。
今年6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公开征集17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包括《移动电源安全技术规范》。修订计划拟新增或加严过充电、针刺、挤压、热滥用等试验要求,并拟提出正负极、隔膜、电解液等直接影响电池安全的关键材料要求。
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的《2024-2029年中国移动电源行业重点企业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可行性评估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移动电源市场规模达32.9亿美元。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充电宝生产和消费国,2024年市场规模达10.46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30%以上。
潘良春表示,从长期来看,此次充电宝召回风波将引发行业新一轮洗牌。在更高要求国标之下,忽略品质、规模较小的商家或出局。未来移动电源行业需通过供应链规范化、监管强化及企业自律,推动行业从“价格竞争”向“品质竞争”转型,重塑市场信任。-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