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01 | 來源: 文匯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2025年已經過半,回顧上半年電視劇的創作和播出,題材多元、類型豐富成為突出特點。
眾多劇集以差異化的內容和多樣的藝術探索,為觀眾提供了新鮮的審美體驗,以自身亮點成就了收視熱點。
與此同時,也有壹些問題值得業界和研究者關注,比如對“電影化”的過度追求。
文匯報邀請中國廣播電視藝術資料研究中心研究員李京盛、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戴清,共同分析探討上半年國產劇的特點、亮點、疑點與難點,以及對今後創作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文匯報:先請兩位專家談談上半年國產劇呈現出怎樣壹個發展趨勢?給兩位留下的整體印象如何?
李京盛:對於當下電視劇創作而言,2025年應該說是很具有挑戰性的壹年:壹方面是微短劇風頭正健,在與之爭奪觀眾、市場和資源;另壹方面,是觀眾審美趣味迭代的加快、新的科技力量也在迅速地影響和改變著電視劇創作與制作的原有模式;同時,創作者自身也面臨著資金壓力、內容突破和手法創新等急需“自我革命”的艱巨任務。這些因素都在某種程度上,似乎給長劇集創作者帶來了壹種焦慮。
但是從今年上半年的實際情況來看,從播出數量到作品質量,從題材類型到敘事角度,從制作品質到創新追求,國產劇都不乏可圈可點之處:現實劇、年代劇、懸疑涉案劇、古裝劇、歷史傳奇劇、法制劇、革命劇、諜戰劇等等品類齊全,且各自都有其亮點與熱點。可以說,長劇依然穩健地占據著主流的市場地位,大盤基本穩定。
戴清:我跟李老師有相同的感受,今年上半年的長劇市場,在依然能感受到微短劇帶來的不安和焦慮的同時,也維持了比較穩固的基本盤。這壹方面是觀眾仍然有追看長劇的願望和慣性,另壹方面也和長劇創作者在作品中體現出了種種新意有關。總體來說,我也不太相信微短劇能夠在短時間裡把長劇打垮,因為它們的確在創作上還有積累和進步的空間,所以長劇的基本面在相當長的時間還是會占據優勢的。
文匯報:兩位專家都說到了亮點、熱點和新意,有哪些具體作品給你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們對於未來國產劇的創作具有什麼樣的啟示意義?
李京盛: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不少,我特別想先說兩部作品。
壹部是講述破獲盜挖文物案的《護寶尋蹤》,該劇改變了以往盜墓題材所慣用的離奇險怪靈異的商業噱頭,而以文物保護、考古、打擊文物走私和年輕考古工作者的成長為主題,可以說是對以往舊題材的“更新換代和改造”。壹部是《人生若如初見》,這部劇以獨特視角和手法,將晚清至民國初這段復雜歷史的興衰成敗之因果,熔鑄於對歷史興衰的喟歎與人生命運的悲歡聚散之中。大概也正是由於這段歷史的復雜和作品對這段歷史的獨特藝術解讀,該劇在觀眾中也引發了壹定的爭議。這兩部劇題材雖然並非熱門,但卻有著突破“庸常熟路”和“不湊題材熱鬧”的勇氣,從長劇創作的內容拓展和主題深耕上,既具藝術匠心,也有當下意義。-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