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02 | 来源: 后沙月光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城市里一个熟练工的时薪为25美分,而一磅牛肉价格为2美元,一磅洋葱价格为50美分,一家人连吃饭都成问题。
最富裕的地方就是德黑兰,所有人都往这里挤。
德黑兰是个古怪的城市,街头有世界上最豪华的跑车、名车,但也有数不清的马车、牛车和骆驼。一个十字路口,堵车能堵上几个小时。
国王一家出行往往坐直升机,每当他的直升机飞过德黑兰上空,堵在路上的伊朗人就暗暗诅咒国王摔死。
美英石油企业还出钱请国王和王后带着仆人们每年去圣莫里兹以及里海和波斯湾之滨度假,避暑避冬。
而在班普尔市等地,冬天却在冻死人,这居然是一个能源大国。
巴列维知道伊朗会发生革命,也极度害怕革命。他在1962年推出了改良政策,也就是“白色革命”,目的是将革命主导权控制在自己手里。
“白色革命”有很多美好的政策,比如土改、公务员考试、教育补贴等等。但一直到国王垮台,“白色革命”也没有什么多大起色。
因为“国王集团”里充满着大地主、石油买办、西方代理人(议员、政客),他们怎么可能允许“白色革命”革到自己头上?哪怕是巴列维王朝灭亡,他们也不会在乎。
当1963年3月,61岁的宗教领袖霍梅尼在库姆省发表演讲,号召人们起来推翻君主制时,“国王集团”派兵血洗了该省。
霍梅尼被流放到了土耳其的布尔萨,几个月后,他去了伊拉克的什叶派重镇纳杰夫。
而在伊朗国内,响应霍梅尼推翻君主制号召的起义此起彼伏。
为了维护“国王集团”统治,他们在以色列摩萨德的帮助下,建立了情报机构萨瓦克(SAVAK),这是一个每天忙着酷刑、逮捕、法外处决的恐怖机构,甚至跑到海外追杀反对派,一直存在到1979年为止。
伊朗人民过的日子,是中东地区最悲惨的。平民遇到国王时,还得跪在地上亲吻国王的皮鞋。
在农村,伊朗人为了得到一头耕牛或奶牛,不得不卖掉女儿。而人一旦得了病,几乎找不到医生。
巴列维国王原以为国际石油价格爆涨后,民众困境会缓解一些,但“国王集团”这些人却是更加贪婪。
1973年7月31日,巴列维国王为了自救,终于走了实质性的一步--石油国有化。
他想要平均分配石油财富给人民,但为时已晚,而且还得罪了美国。
伊朗巨变分为三个阶段:
一、反美反国王运动从1977年6月初开始,以城市知识分子为主。
二、1978年1月,库姆省起义,主力为农村贫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三、1978年6月,“红黑联盟”形成(革命派与宗教集团)
到了此时,连公务员和军警都站在了国王的对立面,而萨瓦克这帮人,除了杀人,还是杀人。
美国也知道巴列维王朝已没有任何执政的根基可言,于是,卡特政府变成了国王的批评者,说翻脸就翻脸。
美国最后的努力是想用首相取代国王,废除君主制,用“议会制”蒙骗过关,并施压伊拉克驱逐霍梅尼。-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