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02 | 来源: 环球人物杂志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任正非 | 字体: 小 中 大
战士不老
1987年,43岁的任正非集资2.1万元在深圳创立华为。创业前,任正非当过10年基建工程兵。这段经历在任正非的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始终保有一种昂扬的战斗精神。
2019年,有媒体问任正非:华为是不是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任正非的回答是:“在孟晚舟事件没发生时,我们公司是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惰怠,大家口袋都有钱,不服从分配,不愿意去艰苦的地方工作。现在,我们公司全体振奋,整个战斗力蒸蒸日上,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到了最危险时候,应该是在最佳状态了。”
比起外部的风险,任正非更担心的是华为丧失战斗力。他坦言,华为正在进行组织改革,未来的华为应该是“作战比较精干的,不像现在那么臃肿,这么多管理层级,这么多PPT,这么多会议,这么多无效的劳动”。
“这是华为第三次进行顶层设计。”华为资深管理顾问、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吴春波告诉环球人物记者,回顾华为发展史,任正非已经进行过两次顶层设计,“一次是《华为基本法》的制订,一次是以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为代表的制度设计。”
那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华为已经初具规模,在全国很多地方设有办事处。华为发展正如火如荼,任正非却觉得,“公司内部的思想混乱,主义林立,各路诸侯都显示出他们的实力,公司往何处去,不得要领”。于是,“我请中国人民大学的教授们,一起讨论一个‘基本法’,用于集合一下大家发散的思维……从此,开始形成了所谓的华为企业文化。”
1998年,历经两年半的讨论、争论,八易其稿的《华为基本法》终于定稿。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黄卫伟参与了《华为基本法》的制订,他印象至深的是,任正非在二稿中加进了“不让雷锋吃亏”“不迁就有功但落后的员工”等颇有“杀气”的字句。
同时期,任正非还带领华为的高管们横跨美国大陆,从东到西访问了休斯公司、IBM、贝尔实验室、惠普公司……美国信息产业的兴亡史,令任正非胆战心惊:“一批一批的大企业陷于困境,以至消亡;一批一批的小企业,长成撑天大树,大树又被雷劈。不断地生,不断地亡……”归国,他写下了《我们向美国人民学习什么》一文,为华为定下了义无反顾进行管理改革的目标。
“华为是中国第一家采用HAY(合益集团)人力资源体系的公司;其任职资格体系来自英国国家职业任职资格体系;产品研发流程、供应链流程、财务流程都来自IBM。仅IPD(集成产品开发)和ISC(集成供应链),IBM就在华为干了5年,人数最多时有200多个顾问。华为就IPD和ISC项目支付顾问费达到5亿元。”吴春波见证了这个过程,他告诉环球人物记者,“这个过程很艰难,因为每一次变革都在重新分配利益,很多高层因此离开了华为。”
更雪上加霜的是,在IPD和ISC实施最深入、投入最大的2002年,受当时互联网行业衰退的影响,华为出现了创业以来的首度业绩滑坡,销售额下降17%。任正非后来形容这段时期是“内外矛盾交集”“摸着石头过河,险些被水淹死”,但他就是战斗到底,“不回头”。-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