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02 | 來源: 美國華人雜談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肉類加工廠傳統上都是兩班制。Sustainable Beef 改為單班制,對企業而言,這個犧牲是巨大的。說實話,這份誠意都有點讓我吃驚了。但就是這樣,據員工和公司稱,迄今為止招聘的大多數生產線工人,都是剛到這裡的拉丁裔人——其實就是無證移民,其中有些正在申請難民的過程中。在該工廠,勞動角色已經非正式地按照種族和民族界限分裂開來。
按照廠方人力資源和安全經理阿什利·亨寧(Ashley Henning)的說法,這是因為公司優先考慮有行業經驗的人,而快速殺死牛和切割屍體等危險工作,拉丁西班牙裔人更有可能具備這些經驗。與此同時,當地白人則傾向於從事裝運、維修和收牛等不涉及刀工的工作。
但是,在 Sustainable Beef 做叉車司機的白人基南·泰勒(Keenan Taylor)說,他的壹些熟人抱怨自己的成人孩子住在家裡,掙不到什麼錢。當泰勒建議他們去 Sustainable Beef 公司應聘時,他們的回答是:“這有失身份。那是壹份給移民做的肮髒的工作。”
在肉類加工行業工作的恥辱感是真實存在的。23 歲的當地居民 Crystal Neill 對在那裡工作沒有興趣,不僅僅是因為那裡的體力要求。她說,她寧願繼續以每小時 17 美元的工資為智障成人工作,“也不願去臭烘烘的地方切肉”。
《紐約時報》6 月 23 日的壹篇報道:“為什麼工廠難以填補近 40 萬個空缺職位”
川普口口聲聲要振興美國制造業。只是,哪怕拋開產業鏈、產業知識等諸多嚴峻問題,勞動力短缺這個問題也不是輕易就能解決的。能夠並願意在美國工廠車間工作的藍領工人隊伍正在縮小。隨著嬰兒潮壹代的退休,很少有年輕人來接替他們的位置。
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的數據,目前約有 40 萬個制造業工作崗位空缺。專家表示,如果企業被迫減少對海外制造業的依賴,在美國建造更多工廠,這壹缺口肯定會擴大。
開利全球公司(Carrier Global)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大衛·吉特林(David Gitlin)說:“目前,我們每發布 20 個招聘職位,只有壹個合格的應職者。”
制造業的工作還算是“正經”的,因為收入比較高,技術性也強。這樣的工作都招不到人,那種既苦又累,收入還低的活,不是無證移民,誰還會去做呢?
靠無證移民來填補就業缺口,這就是美國長期以來的就業市場狀況。
美國的邊境問題其實是就業人口短缺的問題
川普兩次競選都打邊境危機牌,造牆,遣返。結果呢,牆沒造起來,遣返人數也始終上不去。
堅決反對移民的現任國土安全顧問和白宮副幕僚長史蒂芬·米勒(Stephen Miller),曾要求 ICE 每天抓 3000 無證移民,但 ICE 根本做不到。現在還要照顧農場、酒店和餐館等產業,就更不可能了。
自川普 2016 年以造牆口號競選開始,我就壹直說,邊境問題不是有牆沒牆的問題,而是這些偷渡者來了之後有沒有就業機會的問題。只要美國能夠提供就業和養家糊口的機會,人就會來。那些偷渡者是經歷了千難萬苦才到達美國邊境的,壹堵牆豈會是障礙?
美國的邊境問題其實是就業人口短缺的問題,美國經濟離不開無證移民。如果不搞移民改革,為外來勞動力提供合法市場准入路徑,邊境問題解決不了。
川普現在也只是暫時把人嚇跑了,不來了,但你也出現了勞動力荒啊!所以這是不可持續的。這也是為什麼,每當提到邊境問題,民主黨的反應就是我們要改革移民法,而不只是把眼睛盯在邊境。
另外,偷渡者並不總是無證移民的主要來源。曾經,大部分無證移民是合法入境但沒有按時離境的非法滯留者。他們能留下來就是因為能夠找到工作,能夠生存。
這是美國的問題,不是民主黨或共和黨的問題。要改革移民法,從根子上解決移民問題,也曾經是兩黨的共識。但近贰叁拾年的每壹次嘗試,最後都被共和黨人搞黃了。
《紐約時報》2024 年 2 月 1 日壹篇報道的標題就說明了壹切(上圖):“邊境政策失敗的歷史籠罩著國會當前的推動工作——共和黨人在過去贰拾年中多次挫敗了改革移民法的努力,盡管這些努力背後有強大的兩黨聯盟支持。”
該報道說,回首往事,參與過去談判的議員表示,令人沮喪的是,他們曾多次接近頒布重大移民立法,卻眼睜睜地看著它偏離軌道——在過去贰拾年裡,不是壹次,而是兩次,2007 年和 2014 年。他們說,如果這些提案能成為法律,邊境今天就會安全,國家就能擺脫持續激烈的關於移民的斗爭。
在 2013 - 2014 年期間,參議院壹個兩黨人士組成的“八人幫”(Gang of Eight),以數月時間的努力,出台了壹部長達 1200 頁的《2013 年邊境安全、經濟機會和移民現代化法案》。可惜最後被共和黨阻撓,功虧壹簣。-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