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03 | 來源: 碼頭青年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騰訊 | 字體: 小 中 大
看到這張圖,真沒什麼意外——
百度市值 294 億美元,騰訊音樂 301 億美元。
這場悄無聲息的反超,或許在數字層面讓人驚訝,但在情感上,無數百度老用戶可能只想說壹句:以百度的價值觀,它應該徹底消失。
拾年前,如果有人說百度不如壹個做音樂的,可能沒人信。但今天,這結果早已不只是關於產品力、技術路線或資本風向的問題,而是壹個企業長達拾年的選擇,尤其是價值觀的選擇,終於得到清算。
很多人對百度的失望,是從2016年魏則西事件開始的。
那場風波中,搜索引擎這個本該是給人指路的工具,結果成了幫騙子引流的商業通道。你可以說那是個案、是管理問題,但大眾記住的是,這家公司曾在競價排名與人命之間,選擇了前者。
最令人失望的是,事後百度並沒有真正悔改。相反,它似乎更加執著地用商業邏輯去碾壓社會責任。搜索體驗不斷惡化,信息混亂失真,排名靠前的不是廣告就是百家號內容,點進去壹看,不是軟文、就是AI 復讀機,甚至連基本語法都不對。
你搜壹個專業詞匯,它不會指向知乎、維基或權威機構網站,而是推薦拾篇百家號偽原創內容,大量洗稿、套殼、AI 拼接,內容空洞甚至誤導,卻被強行塞進你的信息入口,只為那壹秒的點擊變現。
這不是產品倒退,是價值觀的傾斜。
它不再想著信息對用戶有沒有價值,而是這個流量能不能榨幹廣告收益。百度不是不懂產品體驗,它只是早就放棄了打動用戶這件事。
在現在火熱的AI領域,百度的技術曾無比領先。百度是國內最早壹批押注AI的互聯網大廠。
2013年成立深度學習研究院IDL,由李彥宏親自擔任院長,號稱要做“中國的貝爾實驗室”。頂尖科學家吳恩達出任首席科學家,領導百度大腦;MXNet作者李沐曾是IDL高級研究員;地平線、禾多、NovuMind等壹批AI獨角獸的創始人也都出自百度。
甚至連被OpenAI 發揚光大的Scaling Law(模型規模規律),其實最早的研究也出現在2017年的百度論文中。Meta研究員Jack Morris曾指出:“大多數人不知道,關於Scaling Law定律的原始研究來自2017年的百度,而不是2020年的OpenAI。”
這說明什麼?
百度不是沒有視野,不是沒有人才,不是沒有技術儲備。它曾無比遙遙領先。
但正如壹個人靠能力贏得起點,最終能走多遠,取決於他能不能把價值放在聰明前面。
百度後來為什麼不行?
因為它沒能用這些領先成果打動用戶、改善體驗、贏得尊重。它讓AI 為內容降本增效,卻讓信息質量和信任度隨之崩塌。它想重構產品,卻總是把用戶需求排在算法優化之後。它說要AI 原生重做所有產品,結果用戶依然在搜索裡看到無數語病橫飛的文章。
百度押注了Apollo自動駕駛、文心壹言大模型,技術層面毫無問題。問題是,它把所有資源傾斜到這些遠處的希望時,卻忽視了近處的真實。
比如搜索,最基礎、最核心、最觸達用戶的場景,百度卻任其逐漸崩壞,廣告泛濫、內容灌水、體驗糟糕。
比如內容生態,不是做得更好了,而是封閉、內卷、劣質化,百家號成了低質AI 內容的生產線。-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