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03 | 来源: 新周刊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今年,有两个热词你是避不开的,那就是“托举”和“接住”。
大热的剧集《苦尽柑来遇见你》是“三代女性的托举”;在综艺《是女儿是妈妈》中,黄圣依的母亲邓传理则被誉为“托举式母爱天花板”;“一代的成功是三代的托举”经过华大基因CEO尹烨的阐述而成为流行语。而在社交媒体里,人们讨论“托举才是恩”,寻找“托举自己的文案”。
近期演员周渝民在谈大S时,说“我精神不好的时候,熙媛接住了我”,引发网友共鸣;热映电视剧《难哄》中桑延那句“不管怎样我都会接住你”的台词,也在千万屏幕前溅起泪水的涟漪。与此同时,“被温柔接住的瞬间”“我会永远接住你”密集地在信息流里出现。
(图/《苦尽柑来遇见你》)
热词的流行总是伴随着反对的声音,比如不少人发帖说“真的不喜欢托举这个词”。
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使得两个物理动作变成了抽象的支持与助力?它们和两年前流行起来的“情绪价值”一起,成为了理解年轻人心理绕不开的流行词。
是焦虑还是托举?
“托举”在早期还是一种肉身的行为,指在救援场景之中,用身体支撑他人的行动,诸如“3岁男童悬吊在五楼阳台外,3位托举哥出手相救”“快递小哥徒手爬楼托救小童”等新闻中,“托举哥”都成为了见义勇为的英雄。除此之外,该词更多地被用于教育和家庭场景,如家长“托举孩子的未来”,将物理层面的托举变成了一种隐喻。
我们如何理解“托举”呢?
先从它物理层面的意义来看。在广州日报的一篇评论文章里,作者表明,独自在家的儿童频频出现意外,是“部分家长监护失责”。“家长要认识到照看好孩子是做父母的最起码的责任”。北京晨报也曾经发表评论,称“别总指望托举哥,孩子的安全父母责无旁贷”。
然而,父母需要出门工作与照料孩子其实是存在矛盾的。“托举哥”的频繁出现,正说明许多家庭都面临类似的困境。正如《风险社会》作者、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所说,工业社会建立在人类劳动力商品化的基础之上。生产和家庭划分了各自的劳动领域,形成了对立的组织。-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