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03 | 来源: 深度文娱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在第15集中,镜头来到越南胡志明市,记录了一家由祖籍为广东鹤山的邓惠玲经营的早餐铺。她传承父亲手艺,主打红曲猪手砂锅粉面。在异国街头,这道源自岭南的早餐被长期保留、日复一日地制作出来,已经成为当地华人群体维系文化记忆的日常方式。片中,多位食客提到自己吃了几十年,“很好吃,是我们华人的味道”,甚至有华二代主动认同“别的地方做的南乳不香,这里比较香”。对他们而言,这碗早餐不仅填饱了肚子,更唤起了对故乡的想象与归属,是跨地域迁徙背景下味觉认同的一次在地重建。
《早餐中国》第五季没有用任何“高大全”的话术去抬高这些早餐,它仍然延续平视、冷静的镜头策略,不声张、不拔高,只是默默记录早餐店主与食客之间的交流,记录店主如何在重复性的做饭劳动中建构自我秩序,人们如何在每一个清晨通过“做饭”或“吃饭”确认自己的生活轨道。这种稳定而微妙的日常,恰恰为这个流动时代提供了一种稀缺的心理锚点。
“你今天吃早餐了吗”这句话,在五季之后,已不仅仅是日常问候,而是一种复杂又含蓄的现实回望。
小小早餐背后
是人的故事与中国心事
《早餐中国》第五季依然延续它熟悉的结构:一碗早餐,一位店主,一段日常。但看似简单的7分钟里,却藏着越来越深的情感浓度和社会温度。
这一季,早餐的叙事功能被进一步放大。它不再仅是地域风味的入口,而是成为了理解人与人之间情感流动与社会结构的一扇窗。节目所呈现的不只是美味,而是通过一碗面、一碗汤,讲述当代人在家庭、责任与身份中的各种挣扎与选择。早餐,作为情感与记忆的载体,也成为节目观察时代生活的一种方式。
以第4集为例,云南芒市的刘花独自抚养两个儿子。她一边经营过手米线店,一边承担家庭全部的重负。儿子段盛鼎从小懂事,主动分担劳动,从小学六年级便开始帮妈妈烤肉。他理解母亲的辛苦,也因为母亲受过伤仍坚持重活而深感心疼。在这碗米线背后,是一份关于责任、心疼与隐忍的情感联结。而纪录片的镜头却并不煽情,选择用细节讲清了家庭之间情绪流转的方式。
谁负责准备,谁在传承手艺,谁在需要时回来帮忙,这些看似琐碎的动作,其实反映着个体在关系中的位置与责任。在《早餐中国》第五季中,做早餐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协作与维系的方式。-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