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03 | 來源: 深度文娛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比如第7集,普洱豆湯米幹店老板余成的故事沒有正面講述青春與放棄,而是用影像做了壹個情緒切片。他年輕時喜歡跳街舞,卻因家中生意回歸廚房,鏡頭在他做米幹的動作中不斷閃回過往跳舞的老照片,背景配樂是《講不出再見》,淡淡的憂傷與懷念就在動作與音樂的平行編排中自然浮現。
而這種節奏的建立,也構成了《早餐中國》在“短”中實現有效敘述的關鍵。節目試圖呈現的,不是壹個人的全部人生,而是他在某壹清晨的真實橫切面。這裡既有情緒的細流,也能看見家庭與社會結構的痕跡。
這種拍法在第伍季中被推到了更遠的邊界。在馬來西亞的街頭,壹碗叉燒雲吞面、壹群跳舞的粵語阿姨構成了華人社群日常生活的壹部分。而當食客哽咽說出“我的祖宗是同安”“我華語不太流利了”時,這種不加修飾的表達,已然將身份認同的復雜與遷徙歷史的重量自然地呈現出來。同樣在泰國,柒旬店主陳喜平堅持用中文講解早餐,還主動請教詞匯,這些簡單的鏡頭並不追求戲劇張力,卻讓觀眾強烈感受到文化記憶的主動維系。這正是《早餐中國》的能力所在——在極短時間裡,通過細節將情緒穩穩傳遞,讓紀錄片的厚度藏於最輕的形式之中。
伍季以來,《早餐中國》始終以早餐為名,卻從未止步於美食本身。它在短小的時間單元裡,建構起壹種情緒遞進的紀錄方式,將看似平凡的生活切片變為理解中國社會節奏、人情結構與文化身份的重要入口。這種不聲張的堅持,本身就是壹種紀錄片精神的再確認——在紛繁復雜的內容洪流中,用最小單位講最大命題,讓個體的命運細節承接起廣闊的現實背景。早餐依然是主題,但它早已成為方法:壹種介入時代、描摹關系、理解情緒的紀錄寫作方式。-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