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03 | 来源: 有历史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电影 | 字体: 小 中 大
嫁给有钱人对于改变女性命运并没有实质帮助,与其依赖别人,不如自己努力。
六、悬念和反转
迪莉娅曾经收到一封信,她反复看,把它扔了又捡回来,她给自己缝了新衣服,把自己要用的东西收拾到打针的包里,收拾钱,跟闺蜜对好“口供”。
种种细节都让观众以为她是要跟前男友私奔——豆瓣上有人说,前男友叫“尼诺”,这名字就很晦气(《那不勒斯四部曲》里害了无数女人的男配就叫尼诺),肯定不会是男主。
她这个计划的执行一波三折,一次次让人心里一紧。
一个星期天,计划是全家一起去教堂做弥撒,之后她去做她的那件大事。早上,她发现公公已经没了,犹豫了一会,还是选择假装无事发生。没想到照顾公公的邻居过于热心,发现他凉了以后跑出了马拉松的气势,在他们离开教堂之前赶了过来。于是全家人回去办丧事,迪莉娅的挣扎徒劳无功。
这里电影岔开一笔,让观众看到了当时的风俗习惯邻居们纷纷上门安慰,其实是为了上事主家喝点咖啡、吃顿饭。
电影再次展现这个家庭的全貌,一家五口没人伤心,伊万诺努力扮演伤心的儿子,迪莉娅忙前忙后,玛塞拉还在为失恋伤心,两个孩子只在意他们是不是能住进这间马上就空出来的房间。
闺蜜上门,俩人坐在尸体旁说悄悄话,迪莉娅说“还有明天”。
混乱的一天终于过去,第二天一大早,她再次启动计划。离开之前她把那笔钱放到女儿枕边,还放了一张纸条——后来才知道,上面写的是:有了这些,你就可以上学了。
拉开大门准备走时,丈夫在背后开口了,其实是随口问她干什么,她说去给老人打针。丈夫本能地觉得不对劲,盘问得更细,但一时之间发现不了哪里不对劲,只得让她离开。
她穿了自己做的新衣服,神色也有点慌张,丈夫对她太不在意了,更别说关心。重点是——她把那封信落在了门口,伊万诺发现并追出来了。
她走到院子里,打扫卫生的大姐给她开院子大门,俩人对了一个眼神,秒懂。她一路跑,去了投票站。然后她发现,关键的选票弄丢了,丈夫追来了。
迪莉娅对上丈夫愤怒的眼神,一开始是畏惧的,但是身边站的都是姐妹,她有了底气,跟大家一起对丈夫怒目而视,这样的群体目光让伊万诺往后退。
这一段堪称全片最爽情节,但回到现实,简直不能细想。爽了个啥呢,一天挨多少顿打骂,瞪回去就完事了?
回顾一下电影中迪莉娅为代表的女性面临的主要困境,欢迎补充:
精神上和肢体上的暴力;没有经济自主权;没有性自主权;不能接受学校教育;不被允许表达自己;生育的痛苦;权利地位不对等,必须背锅;劳动成果不被认可……-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