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03 | 来源: 有历史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电影 | 字体: 小 中 大
前面99%都在讲女性具体的遭遇和困境,最后1%给出了一个宏观层面的选票作为解决方案,有点抽象了。
七、男人不是救世主,选票才是
个人以为的两大槽点:迪莉娅结识美国黑人大兵的爽文情节设定,结局。
迪莉娅路过美军驻地,就是那么巧,捡到一张照片,旁边一个黑人大兵在找东西。这个黑人非常知恩图报,送巧克力不算,还关心她身上的伤痕,又帮她炸咖啡馆——我很好奇的一点,两个语言不通的人是怎么就这样的事交流成功的。
这个情节另一个取巧之处在于,黑人和女人一样是边缘人群,近几年美国还在搞“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政治太正确了。
有一个争议点是用歌舞形式表现家暴,家暴不“实写”,而是伊万诺和迪莉娅跳舞,背景音是轻快的歌曲,歌词有寓意,正好跟演员的舞蹈动作同步。
导演说是考虑到观众的感受。个人感觉像是以“乐景写哀情”。不把镜头对准受害者也是进步,伊万诺的残暴并未被削弱,我还是不忍心仔细看。
看完电影,我有很多问号:
她投完票回家,会不会挨打?是不是还得做早饭、打4份工、工资上交?那笔钱不会被伊万诺抢走吗?女儿真的可以去上学吗?她不会被伊万诺再卖一次吗?迪莉娅去投票,她闺蜜为什么不去(姑且当玛塞拉没满18岁,还没有选举权)?就算选票可以解决制度层面的问题,从出选举结果到制度出台再到执行,要多少时间?如果选票能解决所有问题,请问2025年了,意大利的家暴消失了吗?女性的困境都消失了吗……
既然选票才是关键,为什么118分钟里提到选票的地方寥寥无几?
有人挽尊说,有好几处关于选举的宣传语、海报——那是背景,中文字幕都没给个翻译,可见就是默认不重要。感觉有点画蛇添足了,没有悬念也要制造悬念。
后来想想,我是不是太着急了。前面的情节看得太憋屈,我总想着结局一定要复仇,或有一个让我解气的解决方案。然而现实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爽文情节,那个年代的女性就是一辈子逆来顺受过来的。
电影反映的就是这种现实。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