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03 | 来源: 明星资本论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对少数手握资源的孩子来说,被经纪人发掘后,几乎不费力气就能成为 “小主角”,再稳步成长为绝对的男女主;但对更多家庭而言,入圈更像一场需要 “家底” 支撑的硬仗。
破除信息差只是第一步。小米的妈妈将孩子挂靠经纪机构的入门费动辄1万至10万,只为挤进能看到剧组信息的微信群。“很多家长交了10万,一个角色都没拿到,机构只说孩子‘资料不行’。”
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已习以为常,权当一次教训,这个机构中不了单,再转其他机构,或再掏钱报机构推荐的“保过”培训班。家长的心理焦虑,成了这些小演员经纪最好的“提款机”。
除了金钱,时间与精力的投入也是隐形的 “家底”。短剧小演员的家长至少有一方需要全职陪孩子演戏。
阿利爸爸是一名自由职业者,常常一边处理线上的工作,一边在片场照顾阿利生活。阿利第一部戏是客串角色,当时他的爸爸直接开车从杭州到横店,“剧组是不提供车费和住宿费的,都是自费,但是孩子有机会出演就很开心”。
西西的父母是个体户,疫情期间从四川搬到重庆,爸爸在做工程,妈妈全职帮公司报税,“谁有空谁就陪西西跑组,从重庆拍到全国,行程排得满满当当。”
妙妙的妈妈平时除了在剧组照顾孩子生活,平时也要观看孩子的短剧剪作品发社交平台。
但对于这些小演员未来的去处,更多家长的计划是“走一步看一步”。
想未来往横屏长剧发展?长剧市场留给儿童的角色少之又少,加上入圈的资源壁垒,普通家庭的孩子想进长剧剧组更加困难,且长剧制作周期长,播出时间并不确定,对自身的加成效果并不大。
AI作图 By娱乐资本论
一位业内制片人告诉小娱,他接触到的大多数小演员在小升初后都不接剧了,一方面孩子年龄增长之后“萌感”下降,接戏范围缩小,另一方面,发现童星没有后续可持续的上升路径后,更多家长只是抱着体验生活的态度增加孩子的社会经验。
西西妈妈寄望于“曲线救国”—— “拍短剧就像曲线实现梦想,说不定就被大导演看到”,她总是念叨着“我们自贡出了饶雪漫、郭敬明这样的知名编剧,说不定哪天就有合作机会呢。”但她也深知,这是一场豪赌。
可即便如此,还是会有更多抱着“童星梦”的家庭闯入短剧圈,想在这场游戏里,搏出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