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03 | 来源: 南风窗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更令人困扰的是,高校的主动推介有时反而成为信息迷雾的新来源。在某高校的招生直播间,娜娜对“小语种+法学”双学位项目产生兴趣。直播中,校方极力渲染学科交叉的优势,却对关键问题——如“最终授予何种学位证书”“能否参加国考”等,只在评论区被问及时才给出简短回应。
娜娜事后多方查证才明白,此类双学位通常有主辅之分,需谨慎辨别。“招生办只在被问到时才解答,很多信息还得靠自己去了解。”对于高校专业系统性、全面性专业介绍的普遍缺失,迫使高考生们一次次陷入“获得一条信息,需用多条信息交叉验证”的疲惫循环。
03
代际分歧
这场弥漫着看不见的硝烟的信息战,也裹挟着忧心忡忡的家长。
与熟悉社交媒体的孩子不同,家长们的信息验证往往诉诸“权威”与“专业”,却也更容易落入精心设计的焦虑陷阱。
小黄的母亲早在高考前一个月,就添加了志愿填报机构的老师的联系方式。这些老师起初以“不浪费每一分”的共情姿态拉近距离,继而利用家长对“滑档”“捡漏”等规则的不熟悉制造焦虑,最终导向动辄上万元的高额咨询费。面对这笔不菲的开支和孩子的未来,小黄母亲在女儿高考后试探地问:“有个填志愿机构,要上万费用,报吗?”
小黄向母亲表示,明确反对机构介入。此后,母亲将“信息战”阵地转向高校招生直播间。“她从我考前就在看,考后看得更勤。一边吃饭一边看直播,看那种网友问老师答疑的。”小黄说。然而,直播间里进来的新人会提重复的问题,老师的解答也与小黄自身情况不匹配,这让共同观看的母女间气氛微妙。饭桌上,小黄终于忍不住:“别看(招生直播)了行不行?有点烦。”直播声戛然而止,沉默在餐桌上蔓延。
《少年派》剧照
而当填报志愿进入实操阶段,潜伏的代际分歧终于爆发。母亲希望女儿选择利于考公的“稳妥”专业,小黄却抗拒将考公预设为人生的“必经之路”。她向往自由开阔的生活图景,渴望出国游历。
“长辈觉得,考公稳定,但我顾虑那样出国不便,她说我幼稚。”一次争执后,母女陷入冷战。“我妈有点恨铁不成钢,觉得我在人生关键选择上,不分轻重!”
不止母亲,“有个老家亲戚还专门打电话来劝我学师范。”这是长辈眼中的“铁饭碗”,但她却无法将自己代入在讲台上面对众多学生的教师视角。她心仪社会学,却被家人视为“吃不到饭”的选择。家里也为她划下清晰的底线:除非考上顶尖985名校,为未来的学术深造铺路,否则,社会学,免谈。
和家长的分歧,也是沈佳在填报志愿时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在她看来,这其实是理想和现实的冲突。-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