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04 | 來源: 日新說Copernicium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民主黨的未來之路
「民主黨中道派」的道路已經失敗了。 柒個月前,哈裡斯的競選口號「我們不會重返過去」敗給了特朗普的「讓美國再次偉大」。這意味著當下對於美國的民主黨以及自由主義者而言,已是生死存亡的關口。而曼達尼的成功,或許是壹抹希望的微明。壹如英國雜志《新政治家》上的壹篇社論中所談到的:
(曼達尼)證明了,特朗普對政治魅力的壟斷並非牢不可破。反建制政治已不再是MAGA右翼的特權。
阻止特朗普在下壹個任期勝利的,不會是「我們不會重返過去」這樣讓人喪氣的話語;而應當是曼達尼式的「經濟民粹主義」道路。 即對於「財富再分配的勇氣」、「連貫的平等主義政策」以及與特朗普針鋒相對的「壹個新世界的許諾」。簡而言之,壹個自由主義者的烏托邦。
壹.渴望變革:民粹主義時代的政治邏輯
特朗普的第贰次上台,早已標志著中道政治年代的結束,我們來到了壹個政治民粹主義的時代。這無疑壹系列的喧嘩與騷動,壹些朋友可能會覺得,民粹主義者與鼓動家是壹切的元凶,良治的破壞者。但是究其本源,民粹主義只是壹種症狀,而不是病因。它是合法性危機的標志;它反映了「民主的制度」之下,民眾對於這個制度的不滿。當下的美國乃至於整個西方世界,中產階級與底層皆有理由感到失望與迷茫。畢竟,近伍拾年以來,多數人的收入只增不減;而數拾年來技術進步創造的財富,多半被前拾分之壹的所截留。
而這樣壹個世界之中,多數人渴望改變——不論是真正的可行的改變;還是改變的幻覺。
因此,壹個民粹主義的時代注定是壹個極化的年代。而這在美國的兩黨制體系之中,這壹「極化」趨勢體現為共和黨的右轉與民主黨的左轉。這壹方面當然源自於「民粹主義」這壹政治策略本身:民粹主義要求「劃分敵我」。但與此同時,這也是源自於當下的現實,首先,美國社會之中不同群體之間的「共同利益」在迅速的萎縮——特別是廣大的工薪階層與富人之間。這兩個群體之間最根本的利益沖突,正體現在特朗普的《壹個大而美的法案》上:這壹法案在削減數百萬普通人的醫療補助之同時,慷慨地給予富人數百億美元的減稅。我相信,每壹個有良知的觀察者,皆會對於這壹《“劫貧濟富”法案》感到由衷的憤慨。
但是在憤慨之余,我們更要去思考壹個至關重要的難題:或許馬斯克、扎克伯格之流對於特朗普的支持符合自己的利益;但是美國眾多的普通工薪階層——即注定會在右翼政策之中飽受打擊的百分之九拾——又為何有壹多半支持了的特朗普呢?
簡單地得出「這些民眾被欺騙了」、「這些人不了解自己的利益」是不夠的。恐怕這不只是壹種與特朗普壹樣的「精英式的傲慢」;更是對於「尋找破局之路」的主動放棄。正如當年在1930年代投票給希特勒的中產階級壹樣,多數人很清楚自己的困境:或許讓壹個法西斯組織摧毀憲法是壹杯苦酒,但當下的生活無論如何是絕望的;而當那個奧地利人承諾著「讓德國再次偉大」之時;守舊的政治家連壹個完整的方案都提不出來。
因此,這壹問題的答案是簡單明了的:因為在壹個多數人渴望改變的年代,特朗普至少給出了「改變的幻覺」,而民主黨的守舊派連「幻覺」都不願意給。那麼進壹步來講,「破局之路」也就顯而易見了:自由主義者應當給出「切實的改變」。
這個切實的改變是什麼?壹個有更多參與民主、更公正的社會分配的新世界?壹個新政自由主義重新回歸的美國?還是壹如吉登斯與艾裡克·賴特口中所說的「真實的烏托邦」?我們等到第叁個部分再談,這裡不妨先回答壹個潛在的質疑:民粹主義時代背景之下,「真誠的變革方案」真的會有人買賬嗎?
曼達尼·佐蘭在紐約市民主黨初選中的成功證明了這壹點:會的。民眾的眼光是雪亮的,每壹個普通人在咽下「改變之幻覺」的同時,皆在等待著等待著「真正的改變」。
贰.「連貫的平等主義政策」與民主的奇跡
曼達尼在紐約市的成功是壹個民主的奇跡。壹個競選資金上不及對方叁分之壹分;不曾獲得民主黨內部任何經營支持;不過叁拾余歲的草根政客,靠著壹個真誠的許諾、完整的改革方案以及深入社區基層的宣傳,完成了這場「大衛與哥利亞」的戰斗。這說明了壹個簡單的事實,當右翼民粹主義需要眾多富人雄厚資金之背書的時候;壹種左翼民粹主義的策略並不需要這壹切。它需要的只是壹種簡單的政治策略:「政策議題化」。
「政治議程」(agenda)對於任何政治制度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美國著名的民主理論研究者羅伯特·達爾也曾經提出:「對於議程的民主控制」是民主的壹個必要的環節。而歸根結底,當前美國乃至於許多西方國家民主制度的危機,同樣也是源自於「新自由主義時代」以來,政治精英對於「政治議程」的壓抑。而當壹些對於壹般選民至關重要的「政治議題」,系統性地排除出了政治探討的空間時,不安、憤懣以及「民主已經破產」的實感,就是自然的後果了。
而自從裡根乃至於日後的克林頓以來,美國政治之中壹個最為重要的「禁用議題」就是「財富的再分配」;而曼達尼·佐蘭勝利的根本原因,即是「財富的再分配」重新變成壹個政治議題。
當然有壹些朋友或許會說:自奧巴馬以來每壹屆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皆會談到「打擊巨富」、「提高最低工資」、以及其他的「經濟正義話語」。甚至民主黨的進步派——諸如桑德斯與AOC——同樣也是以「經濟平等主義」的話語起家。但當這些零碎的政策無法構成變革的潮流與實感;甚至最終只是由於空泛的話語「安慰劑」。這些「議程」也就會純粹退化成「修辭」,最終再也無法取信於人。
而相較於這些前輩不連貫的「經濟平等議程」,曼達尼·佐蘭的壹系列承諾是連貫、具體且勇敢的:
市政府擁有的雜貨店。
食品價格失控。幾乎有9成的紐約人表示,食品雜貨的成本上漲速度超過了他們的收入。只有那些非常富有的人在結賬時才不會感到壓力。
作為市長,Zohran將創建壹個由城市擁有的雜貨店網絡,專注於保持低價,而不是盈利。由於無需支付租金或財產稅,他們將減少開支,並將節省的成本轉嫁給購物者。他們將以批發價格購買和銷售,集中倉儲和分銷,並與當地社區合作,就產品和采購進行合作。鑒於紐約市已經花費數百萬美元來補貼私營雜貨店運營商,我們應該將公共資金重新投向壹個真正的“公共選擇”。
為紐約人設計和提供的住房。
我們需要更多的經濟適用房。但幾拾年來,紐約市幾乎完全依靠改變分區法規來吸引私人開發——其結果常常未能達到宏偉承諾。而且建造出來的住房往往對於最需要它的工薪階層而言價格不菲。
作為市長,佐蘭將利用我們的公共資金,叁倍增加該市永久性負擔得起的、工會建造的、租金穩定的住房產量——在未來10年內建造20萬套新單位。任何100%負擔得起的開發項目都將得到快速推進:不再有無謂的延誤。佐蘭還將充實我們市的住房機構人員,以便我們真正完成這項工作。
為了我們需要的額外住房,Zohran將啟動壹個全面的紐約市規劃,以創造壹個關於可負擔性、公平性和增長的整體願景。這項規劃將使紐約市能夠解決種族歧視性分區的遺留問題,增加交通樞紐附近的密度,結束建造停車場的要求,並且積極主動地規劃我們的未來。
對大公司和最富有的紐約人征稅
佐蘭有壹個計劃通過市政府擁有的雜貨店、普遍的兒童保育服務以及其他大膽的提案來降低生活成本,且他也確切知道如何為此買單。佐蘭的收入計劃將會提高公司稅率至與新澤西州的11.5%相匹配,從而帶來50億美元的收入。他還將對紐約最富有的1%的居民——那些年收入超過100萬美元的人——征收2%的統壹稅率(目前無論你賺5萬美元還是5000萬美元,城市所得稅率基本相同)。佐蘭還將實施常識性的采購改革,結束無競標合同,增聘更多稅務審計員,並嚴厲打擊從腐敗房東那裡收取罰款,以籌集額外的10億美元。
而正是因為敢於給出這些「連貫的承諾」,曼達尼得以勝出。民主黨中道派也時常承諾「福利」,但這些政客卻不常說明:真正的經濟正義只可能源自於「財富的再分配」甚至是壹個更加公正的經濟制度;而不是當前特朗普式的「赤字擴張」。壹系列零碎的承諾——比如最低工資上漲壹美元——只會給人壹種「明天可能會稍微好壹點,但總體沒兩樣」的模糊感覺;而壹系列連貫且合理的承諾,可以讓紐約市民憧憬壹個「新的世界」:壹個更加平等、壹個讓真正的工薪階層享受到「自由」的世界,或者如同昔日盧武鉉與文在寅的競選口號壹樣:「人」生活的世界。
而「提出壹個真實的烏托邦並實現它」正是「改變」的真正意義;更是壹個在日益貧困與混亂的民粹主義時代之中,民眾真正渴望的東西。
叁.自由主義的烏托邦
事實上,當前自由主義者在西方的節節敗退,是因為它還沒有適應這個新的世界。這壹時代的主題,不再是「保衛與推廣民主制度」;而是在壹個民主已經陷入危機的世界之中「重建民主」。
而今站在中道政治的廢墟上,回望裡根以來的美國史,我們會發現:肆拾年以來的歷史,證明了壹個事實:「富豪階級」不會安於壹個穩定的社會現狀——今天的保守派人把矛頭對准工會;明天就會更進壹步得寸進尺,向政府施壓以求更多的稅收優惠。而近伍年來的歷史,則證明了另壹個事實:「富豪階級」對於民主沒有任何興趣——馬斯克與彼得·蒂利之流此前對於民主制度的尊重,不過是出於忌憚;而今的「富豪階級」,已經將「摧毀民主」視為自己的己任了。
事實上,這是壹個無比諷刺的事情:面對自己所創造的混亂,居然是右翼先提出了壹個「新世界的承諾」。唐納德·特朗普的「美國再次偉大論」是壹個虛假的烏托邦。這個精明的政客將壹個封建主義與軍國主義的美國,包裝成了美國工薪階層的新希望。這就是特朗普與背後的富豪階層所給出的「改變的幻覺」。而面對這個「虛假的烏托邦」,自由主義者必得給出壹個「真實的烏托邦」——這不論在策略上、還是在實質上,這皆是美國、西方乃至全世界自由主義者最後的出路。
首先,策略上來講,當廣大的民眾渴望改變的時候,「老調重彈」是沒有意義的;同壹個保守主義者壹樣強調「沒有特朗普的世界」總歸好過特朗普,只會顯得越發無能而虛偽。而另外壹種更加可怕的對策:即不給出任何新的希望之同時,直接用行政手段與軍事手段與右翼對抗——且不論當前美國的民主黨是壹個在野黨——只會讓自己變成敵人的樣子,親手葬送民主制度。因此,民主的敵人拿起「變革」的武器之時,民主的保衛者也必須拿起「變革」的武器。
而更重要的是在實質上。許多自由主義者已經忘了,自由主義曾是壹種「烏托邦」。不論是在宗主國殖民之下的美國、或是王權之下的法蘭西;抑或是軍事政權之下的韓國,自由主義者皆是要靠對於「新世界」的憧憬,戰斗之中創造壹個民主而公正的世界。即使是在以「漸進改革」聞名的英國,「工會權利」乃至於「普選權」也不是保守黨政治家的施舍,而源自於憲章黨人、婦女參政論者、費邊社與日後的工黨的「烏托邦憧憬」與現實的斗爭。或許,上個世紀的蘇聯等國歷史壹度讓「烏托邦」這個名字黯淡了,甚至染上了血污。但這並沒有說明:我們要去畏懼烏托邦本身。正相反,只要當下這個日趨保守的世界不盡如人意,只要「不平等」讓多數人無緣於「民主參與」和公民生活;自由主義者就依然需要「烏托邦的渴望」。
「民主黨中道派」的道路已經失敗了。柒個月前,哈裡斯的競選口號「我們不會重返過去」敗給了特朗普的「讓美國再次偉大」。這意味著當下對於美國的民主黨以及自由主義者而言,已是生死存亡的關口。而曼達尼的成功,或許是壹抹希望的微明。壹如英國雜志《新政治家》上的壹篇社論中所談到的:
(曼達尼)證明了,特朗普對政治魅力的壟斷並非牢不可破。反建制政治已不再是MAGA右翼的特權。
阻止特朗普在下壹個任期勝利的,不會是「我們不會重返過去」這樣讓人喪氣的話語;而應當是曼達尼式的「經濟民粹主義」道路。即對於「財富再分配的勇氣」、「連貫的平等主義政策」以及與特朗普針鋒相對的「壹個新世界的許諾」。簡而言之,壹個自由主義者的烏托邦。-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