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04 | 来源: 睡前伴读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空姐 | 字体: 小 中 大
她还犯了个“朋友圈误区”。她看到朋友们在社交平台上晒“裸睡”“光脚跑步”“不戴口罩亲亲”,就以为那才是真正“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自己不跟着做就显得“老土”。可健康不是潮流,身体不是试验田。别人晒的生活,背后有没有病毒,你永远不知道。
最后一个误区,她深信“年轻身体好,得病了也扛得住”。她说:“医生,我才28岁,病毒进来也不一定能活。”我听了这话,心里直起鸡皮疙瘩。病毒不是打架,不是谁壮谁赢。
HIV不是感冒,它一旦发作,是长期慢性的免疫系统破坏。如果不及时治疗,哪怕你是健身冠军,也会被一步步拖垮。
她现在开始正规抗病毒治疗了,用的就是拉米夫定+替诺福韦+依非韦伦兹的经典组合。这三种药被称为“初始治疗的标准三剑客”,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广泛应用。
她的病毒载量在三个月后显著下降,CD4细胞也慢慢回升,她心态也逐渐稳定下来。我们告诉她,只要坚持治疗、规律随访,她可以像普通人一样活几十年,恋爱、生育、旅行都不受影响。
可她说:“医生,我最怕的,不是病毒,是别人知道了之后的眼神。”我听了这话,心里像被扎了一针。我们对HIV的恐惧,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它本身,而是因为社会的偏见。艾滋病不是“肮脏的病”,不是“活该的病”。它只是一个病毒感染,不是道德评判。
她后来加入了一个互助群,里面有大学生、白领、退休教师,甚至还有医生自己。他们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她,生活还可以继续,爱情也可以再来。
她也开始尝试直播讲自己的故事,用真名、露脸,说自己“不是受害者,而是幸存者”。我看她的直播,眼神不再怯懦,语气也带着点倔强,那一刻我知道,她真的开始康复了。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她那样的误区。不是你不够聪明,而是你缺少一次提醒。艾滋病不光是医学问题,它更是认知问题。而认知的偏差,往往比病毒本身更致命。
别再说“我很干净”“我看得出来”“我相信他”这种话了。病毒不管你穿不穿西装,戴不戴口罩,谈不谈恋爱。它只管你有没有保护自己。有些错误,付出的代价是一辈子。
你可以不懂医学名词,但你必须要懂得保护自己。你可以不背病毒的结构图谱,但你得知道“安全措施不能忘”这个最简单的道理。你可以不发朋友圈晒抗病毒药,但你要敢于在需要的时候去医院问一句:“医生,我能做个HIV检测吗?”
别等事情发生了,才想起那一次次忽略的细节。就像这位空姐,28岁,人生刚起飞,却差点被一场认知事故折了翼。
我们不是要让你恐惧,而是要你清醒。因为健康,从来不是侥幸。-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