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04 | 来源: 澎湃新闻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电影 | 字体: 小 中 大
“妈妈,你在长崎的时候有过什么样的经历?我需要在你把房子卖掉之前,听到你告诉我。”
在伦敦试图以作家立足的妮基希望写一部自己家族的故事,这应该是她询问过母亲很多次的问题,但她始终没有得到熨帖的回答。而母亲则在一个个睡在沙发上的夜里,重复着噩梦。“是什么样的噩梦呢?”“仅仅是噩梦。”
石川庆导演的《远山淡影》完成了在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的三场上映,导演与影迷的见面会为其拉上了帷幕。在日本的上映需等到今年九月,这次几近全球首映的待遇让石黑一雄的又一部经典作品率先亮相于上海的银幕之上。父亲出生于上海的日裔英国籍作家石黑一雄,他的家族拥有着丰富的流散经历。而他本人对于出生并成长到六岁的长崎并没有很深的印象,那些记忆都不确切,如远山淡影。
《远山淡影》(2025)剧照
《远山淡影》的故事主体发生在五天之内,而主人公悦子的回忆则从1952年跨越至1980年代,或许其中的主要事件集中发生在不到十年之中,但对于悦子来说那不到十年的时间浓到需要用一生去消化。从1945年长崎遭遇原子弹开始,再到悦子为逃离日本而选择移居他乡,小说与电影的总体脉络基本一致。
小说在小女儿妮基到访悦子定居已久的英国山村拉开帷幕,两人的谈话提及长女景子的葬礼,再由悦子对一位在长崎认识的朋友的回忆来组建起整个故事。而电影在两条主要时间线交织过后,以当下时间线中悦子要出售英国旧居为起点,引出妮基对于母亲往事的追问。当然,仅仅是因为房屋出售,追问的动机或许稍显不足,电影又巧妙地将原着作者石黑一雄的真实经历嫁接至妮基身上,让妮基作为一名被伦敦出版社看上其亚裔背景的年轻作家,获得了更强的探寻家族故事的动机。
不难想到,西方评论界愿意把石黑一雄包装成一个东方他者,以此为卖点,读者可以期待经由他获取一些神秘的日本文化与情怀。而其早期作品也的确选择日本题材进行创作,在《远山淡影》(A Pale View of Hills, 1982)之外,《浮世画家》(An Artist of the Floating World, 1986)也成为评论界强化作者与日本关系的主要作品素材。值得注意的是,与《远山淡影》类似,《浮世画家》的背景同样设置在一个受过原子弹袭击的城市,主人公小野增二生活的城市广岛成为小说探讨战争前后施害与被害切换问题的绝佳背景地。为应对西方对其早期作品中日本性的过度阅读和过度阐释,石黑一雄在之后的作品中避开了他前两部小说的日本背景和日本题材,甚至刻意回避自己的日裔或亚裔身份,转而追求一种国际化、普世化的写作。
其实,他早期作品中也已经具备对国际化与普世化写作的追求。正如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演说中提及的,他经常写“在遗忘与记忆之间挣扎的个体”。在记忆与遗忘的坐标两极之间,怨愤、恐惧、无助、焦虑、冷漠互相拉扯转换成创伤裂痕。回忆的不可靠性,以及回忆的痛苦所造成的遗忘与改编均是普世存在的现象。石黑在谈及创作《远山淡影》的背景时说:“(无家可归的人)不会直截了当地、坦白地说他们的故事”,“用这种方法写小说很有意思:某个人觉得自己的经历太过痛苦或不堪,无法启口,于是借用别人的故事来讲自己的故事。”当时的作者正在伦敦收留无家可归者的慈善机构里做社工,所以获得了这样一段经历。但是电影中第一人称的主动陈述稍显刻意,在电影改编中,由悦子的小女儿妮基屡次询问再犹豫着开始陈述的设定便相对自然了一些。-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https://www.xiaohongshu.com/user/profile/61d3efa3000000001000be66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