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05 | 來源: 人物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圖源電影《小森林·夏秋篇》
出路
小張准備再次考研。「我壹邊當老師,壹邊在下班之後繼續學習。考研對我來說是壹種解脫,那壹刻,我告訴自己下班了,可以不用再想工作上的事情了。」下這個決心也是因為有壹次,壹位家長凌晨還在給她打電話,她覺得自己壹定要設定壹個界限,10點後不回微信消息,與「工作」做個切割。
依靠復習考研,她又能回到壹直以來的學習者身份,而她也發現,學習並不會給她帶來痛苦。
周佳寧熬到第叁年,終於迎來了職業上的壹次轉機。當時的校長看她帶班出色,任命她為學校中層。「盡管工作更累了,但它帶給我非常多的機會和成長。」與此同時,她還利用寒暑假考博,並且最終考上了。那時擺在她面前有兩條路,要麼繼續做團委書記,向學校管理層努力,要麼回去讀博士。兩條路都可以擺脫目前的困境。「那壹刻我的心情非常好。」
有些時候,要想獲得正反饋,還需要壹些運氣。比如,真正治愈張雅雯的,是在帶完叁年管理難度很大的班級之後,她幸運地遇到了壹個「天使班」。「我跟這個班的學生特別合得來,他們也很喜歡我這種風格,下課後還願意來請教我。」
「在我遇到了天使班以後,我發現原來我上課是沒有問題的,他們上課的狀態也很好,所以我又開始重新信任自己是壹個有能力的人了。」張雅雯說。
劉夢瑤是通過壹場實驗,解決了內耗問題。這場實驗花了她肆年,以驗證她對不同學生的影響。
當時,劉夢瑤重點關注了壹些學生,持續追蹤他們的狀態兩叁年時間。她發現,哪怕她在教學上努力翻倍,而學生自己只願意努力10%,這些學生還是沒法進步。而如果學生自己突然很想學,反而會壹下就進步非常大。「我意識到,學生的進步與否,可能跟老師的能力沒有太必然的聯系,關鍵還在於他們自己是否想學。」劉夢瑤說。
想通這壹點很關鍵。「過去我覺得,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也相信外界的力量足以改變壹個人」,但現在,她慢慢放棄了這個想法。「我現在覺得人很難被改變,只有當這個人真的很想改變,你的努力才有意義。」
放學後加班回家路上,劉夢瑤看見深圳街邊的標語「奮斗的人生才精彩」受訪者供圖
離職,是這些教師們最後才會選擇的路。
這並不是壹個能輕松做出的決定。它意味著拋棄相對體面的收入,穩定的工作,以及社會認知體系中的職業光環,還要重新進入社會,面對大量新的不確定。
對江江來說,真正觸發離職決定的,是延遲退休政策的公布。「我當時算了壹下,我至少還要幹28年老師才能退休,立刻被這個嚇到了。內心很真實的壹個聲音就是,『我幹不了』。」
辭職前壹個月,江江在她的心理咨詢師鼓勵下,決定跟父母好好談壹次,把自己的真實情緒表達出來——那是她30年來第壹次鼓起勇氣向父母說真心話。
從小到大,面對「要求壹定要做到最優秀」的父親,她壹直是持續討好的狀態。「我父親有學歷崇拜,覺得教師、醫生這些職業最穩定,然後我也壹定要做到最優秀。從小我真實表達情緒的時候,他們都是會打壓我,覺得你怎麼那麼脆弱。以至於我當老師之後,在學校受到委屈,賽課沒有拿到好名次,我都不敢回家哭。很多時候,我是在樓下、在車裡哭完才能回家。」
那天晚上,她把內心全部的情緒都告訴了父母。出乎她意料的是,媽媽接住了這些情緒。「我媽媽壹邊哭壹邊擁抱我,她說對不起,是爸爸媽媽以前沒有做好,如果真的做得很痛苦的話,我們就辭掉不做了,我們希望你開心。我爸爸有點回避型,但他也努力地在接納了。」-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