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05 | 来源: 吴晓波频道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2005年,我国开启去产能第一阶段,相关部门频繁出台针对重点行业的“堵增量”政策,如国务院发布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等文件,明确提出要“严格控制新增产能”。
随后几年,有关部门多次“砍存量”,发布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名单,直到2010年,全国18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炼铁4100万吨、炼钢1186万吨、焦炭2533万吨……
到了2015年,国家积极推动行业兼并重组。以钢铁行业为例,原宝钢集团和原武钢集团联合重组成立宝武集团,随后接连收购马钢、太原钢铁、重庆钢铁等多家企业。
不难发现,历史上的去产能,大多集中在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率的传统重工业,基本方法是限制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兼并重组。
今年开启的这一轮“去产能”,则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 首先,涉及行业更广、更新。
不仅是钢铁、水泥等老面孔,连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也加入了控产能大军,反内卷已经从“传统赛道”扩散到了“新兴领域”。
◎ 其次,企业展现出了更多的自主能动性。
例如,头部车企主动取消夜班、爱零食创始人呼吁友商不要再打价格战,都是企业在主动谋求更良性的竞争环境,市场经济在发挥调节作用。
◎ 第三,出口转内销成为重要抓手。
此次,中央明确提出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畅通出口转内销路径,对原本只专注内销、产品质量和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冲击较大,但也有助于推动市场向更高质量的产品迈进。
面对这样一场改革风暴,企业该如何布局?行业该如何应对?普通人又会受到什么影响?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咨询了多位专家,来听听他们怎么说吧。
大头有话说
罗志恒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近几年“内卷式”竞争的出现,并非是企业、雇员变得“急功近利”所致,并非是个体行为突变所致,其背后有深刻的宏观经济背景,受经济周期变化、体制机制问题和技术发展规律综合影响。
◎第一,经济周期层面,短期看,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国外需求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以及部分行业的供需错配导致“内卷式”竞争出现。
◎ 第二,制度和政策层面,短期政绩考核机制下,地方政府出于“政绩宣示”等动机,以税收优惠等差异化政策开展招商引资的“逐底竞争”,扭曲行业进入成本。加之地方保护主义与破产重整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影响产业出清速度,使得供需矛盾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自发调节。
◎第三,技术发展层面,技术创新跳跃式发展规律,天然导致结构性产能过剩,新兴产业尤其突出。技术创新过程往往具有不连续性和间断性,主导技术产生之前,往往存在不确定的多种技术路线,企业为了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冲击,会“多线押注”,增加投资扩展产能。-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