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06 | 來源: 澎湃新聞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中美博弈 | 字體: 小 中 大
“剛才布蘭切特指出美國沒有產業政策,我不知道為什麼他會有這種看法。拜登政府投入了數拾億美元來支持芯片行業、綠色能源行業等行業,美國越來越開始采取具有特色的產業政策。”
在7月4日舉行的第13屆世界和平論壇“特朗普2.0時代的中美關系”小組討論上,針對美方發言嘉賓“中國投入巨量國家資源和金錢發展技術和企業,而美國沒有產業政策”的言論,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吳心伯教授做出如上反駁。
這壹插曲,因應了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美中關系未來”項目主任馬瑞欣(Neysun Mahboubi)拋出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在4日小組討論的發言中,馬瑞欣援引同中美兩國官員的交流,認為兩國正陷入“互相指責對方改變原有政策,導致另壹方不得不做出回應”的囹圄。
今年1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強勢回歸,開啟他的第贰任期。執政以來,特朗普政府以“美國優先”的強硬姿態掀起內政外交的雙重風暴,圍繞特朗普第贰任期中美關系的現狀和走向,來自中美雙方的伍位嘉賓在小組討論中互相交鋒的同時,也達成了兩國應在人文交流和應對全球性挑戰等領域加強合作的共識。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賈慶國在小組討論後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采訪時就表示,中美無論對彼此采取何種措施,“都不應限制人文交流”。
中美關系形成“相互制約”的生態?
特朗普政府上台以來,美國對華動作頻繁,包括升級關稅戰、修改“美台關系事實清單”、大搞地緣拉攏等,為中美關系增添復雜變量。今年1月21日,特朗普在上台次日便簽署了壹項針對中國的行政命令——計劃對中國進口的高科技產品加征15%的額外關稅,並暫停與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合作協議。
在現有中美關系格局下,前美國國務院情報研究局助理國務卿、斯坦福大學亞太研究中心研究員馮稼時(Thomas Fingar)在7月4日發言中指出,鑒於中美關系在特朗普首次上台時便已開始惡化,兩國關系在短期內不可能快速地轉圜,雙邊關系在未來還會繼續緊張。他從歷史角度分析,指出中美關系惡化的端倪在小布什和奧巴馬時期已有所顯現。如今,美國對改善雙邊關系失去興趣,此前呼吁穩定和關系改善的美方人士更是認為,改善兩國關系成為“費力不討好”的事情。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在近期談及對華關系時罕見展現了溫和姿態,不僅強調將與中國“相處融洽”,還贊揚了最近與中國就稀土出口達成的貿易協議(編注:6月27日,商務部在回應美方官員稱中方將加快向美出口稀土的相關問題時表示,中方將依法審批符合條件的管制物項出口申請。美方將相應取消對華采取的壹系列限制性措施。未具體提及稀土)。實際上,這種變化不僅體現在言辭上,還反映在美方落實此前與中國達成的貿易協議。7月2日,特朗普取消對部分芯片設計軟件(EDA工具)出口中國的許可限制。
對此,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賈慶國在發言中指出特朗普的再次上台或能為兩國關系帶來機遇。在他看來,若中美能妥善處理關稅問題,兩國經貿關系有望保持相對穩定。
“兩國經貿關系正形成壹種新的相互制約的生態。壹種悖論是中美各自有壹些‘卡對方脖子’的東西,未來有可能會形成相互威懾,在經貿領域相互威懾的格局,使得兩個國家更好地正常開展貿易。”賈慶國還指出,特朗普的交易型外交往往伴隨著意識形態的淡化,這種風格將助推中美在部分領域務實開展合作。
特朗普再度執政已近半年,與首次上台相比,特朗普對華議程或策略是否有所轉變,同樣成為戰略界的焦點。吳心伯指出,此屆特朗普政府更關注美俄關系、俄烏沖突以及中東地區的沖突。盡管中國並非此屆美國政府的重點議程,但與特朗普的重點關切存在壹定關聯——如貿易和芬太尼管制等問題。
吳心伯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在對華關系上,特朗普政府內部存在包括鷹派和務實派在內的不同陣營。“(國務卿)魯比奧是超級鷹派,過去對華記錄顯示他較為反華,(白宮貿易和制造業高級顧問)納瓦羅也是主張脫鉤的超級鷹派,但財政部長貝森特則更為務實。在特朗普第壹任期,像前國務卿蓬佩奧和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約翰·博爾頓明裡暗裡破壞中美關系,當時特朗普管不了他們。到了第贰任期,特朗普汲取了教訓,他現在要重申紀律。”吳心伯闡釋道。
中美元首會晤可能性大嗎?
6月5日,中美元首實現特朗普上台以來的首次通話。特朗普表示,美中合作可以“做成很多好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則表示,雙方應增進外交、經貿、軍隊、執法等各領域交流,增進共識、減少誤解、加強合作。習近平在通話中還將中美關系比作壹艘巨輪,需要兩國領導人把好舵、定好向,尤其是排除各種幹擾甚至破壞。
蘭德公司中國研究傑出唐氏講席教授裘德·布蘭切特 (Jude Blanchette)在7月4日的小組討論上認為,單純地批評中國的行動“並不合適”。面對挑戰,兩國都應該更大膽、更有創意。在他看來,改善兩國關系是雙向的,兩國都需要糾正自己的錯誤。“如果要找到未來的路徑,兩國對彼此應該有更多的同理心。”布蘭切特說。
馮稼時亦表達了類似觀點。在他看來,兩國關系仍未惡化到無法合作的程度,雙方在網絡、金融、流行病、全球變暖以及其他全球性挑戰方面仍存在合作空間。他進壹步指出,特朗普執政後對由美國在贰戰後領導建立的國際秩序已經構成影響,遺留下的國際機制仍需改革。“修補國際秩序或者改善國際秩序並不簡單,特朗普和‘讓美國再次偉大’陣營並不想要領導這壹進程,這也並非某個國家能夠獨立完成的,美中合作至關重要。”
繼兩國元首於今年6月進行通話後,特朗普是否有望在年內訪華也成為熱議話題。美媒報道稱,特朗普政府正聯系企業高管,以了解對可能陪同特朗普今年訪華的意願,並提及10月為可能訪華的時機。據彭博社引述不願具名知情人士報道,美國商務部正致電壹些美國企業的首席執行官,以了解他們的意願。
吳心伯認為,特朗普上台後,中美關系歷經了叁重階段,分別是第壹階段的貿易戰、第贰階段的會談以及接下來的“峰會階段”。“我想特朗普總統是很認真的,甚至急於今年訪華,習主席已經向他發出了訪華邀請。”吳心伯進壹步解釋道。
在6月5日的中美元首通話中,習近平主席表示“歡迎特朗普再次訪華”。吳心伯指出,特朗普10月在韓國參加APEC峰會或將成為中美元首會晤的契機。他還表示,如果特朗普真的來了中國,應該明確表達中國為重要貿易伙伴以及重申反對台獨的立場。
馬瑞欣則回應稱,在中美戰略互信已經嚴重缺失的前提下,各方對中美達成的共識應持謹慎預期。值得注意的是,中美在台灣問題達成明確共識或將尤為困難。
作為賓夕法尼亞大學“美中關系未來”項目主任,馬瑞欣曾多次到訪中國,並在今年5月率領該項目成員到訪北京和上海。馬瑞欣從學者的身份出發,認為中美學術交流應在近年來已取得進展的基礎上更進壹步。他還指出,為了增進兩國的互相了解,讓互派記者的數量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將大有裨益。
今年以來,中美人文交流和青年交流正在穩步推動之中。6月20日,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學生代表團來華,開啟為期壹個月的文化交流之旅。就在本屆世界和平論壇開幕前幾天,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CISS)還與賓大“美中關系未來”項目聯合舉辦了“2025新生代學者中美關系對話”,中美40余位專家學者應邀參會,馬瑞欣在會上致了歡迎辭。
中美人文交流也得到了中國領導人的支持。2023年,習近平主席在美國友好團體聯合歡迎宴會上發表演講時亦曾指出,中美關系希望在人民,基礎在民間,未來在青年,活力在地方。
“中美人文交流是雙方正常交往不可或缺的壹部分。限制人文交流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會導致情況惡化。中美雙方無論對彼此采取何種措施,都不應限制人文交流。”賈慶國會後向澎湃新聞闡述道。-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