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7-06 | News by: 澎湃新闻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中美博弈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兰德公司中国研究杰出唐氏讲席教授裘德·布兰切特 (Jude Blanchette)在7月4日的小组讨论上认为,单纯地批评中国的行动“并不合适”。面对挑战,两国都应该更大胆、更有创意。在他看来,改善两国关系是双向的,两国都需要纠正自己的错误。“如果要找到未来的路径,两国对彼此应该有更多的同理心。”布兰切特说。
冯稼时亦表达了类似观点。在他看来,两国关系仍未恶化到无法合作的程度,双方在网络、金融、流行病、全球变暖以及其他全球性挑战方面仍存在合作空间。他进一步指出,特朗普执政后对由美国在二战后领导建立的国际秩序已经构成影响,遗留下的国际机制仍需改革。“修补国际秩序或者改善国际秩序并不简单,特朗普和‘让美国再次伟大’阵营并不想要领导这一进程,这也并非某个国家能够独立完成的,美中合作至关重要。”
继两国元首于今年6月进行通话后,特朗普是否有望在年内访华也成为热议话题。美媒报道称,特朗普政府正联系企业高管,以了解对可能陪同特朗普今年访华的意愿,并提及10月为可能访华的时机。据彭博社引述不愿具名知情人士报道,美国商务部正致电一些美国企业的首席执行官,以了解他们的意愿。
吴心伯认为,特朗普上台后,中美关系历经了三重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的贸易战、第二阶段的会谈以及接下来的“峰会阶段”。“我想特朗普总统是很认真的,甚至急于今年访华,习主席已经向他发出了访华邀请。”吴心伯进一步解释道。
在6月5日的中美元首通话中,习近平主席表示“欢迎特朗普再次访华”。吴心伯指出,特朗普10月在韩国参加APEC峰会或将成为中美元首会晤的契机。他还表示,如果特朗普真的来了中国,应该明确表达中国为重要贸易伙伴以及重申反对台独的立场。
马瑞欣则回应称,在中美战略互信已经严重缺失的前提下,各方对中美达成的共识应持谨慎预期。值得注意的是,中美在台湾问题达成明确共识或将尤为困难。
作为宾夕法尼亚大学“美中关系未来”项目主任,马瑞欣曾多次到访中国,并在今年5月率领该项目成员到访北京和上海。马瑞欣从学者的身份出发,认为中美学术交流应在近年来已取得进展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他还指出,为了增进两国的互相了解,让互派记者的数量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将大有裨益。
今年以来,中美人文交流和青年交流正在稳步推动之中。6月20日,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 Davis)学生代表团来华,开启为期一个月的文化交流之旅。就在本届世界和平论坛开幕前几天,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CISS)还与宾大“美中关系未来”项目联合举办了“2025新生代学者中美关系对话”,中美40余位专家学者应邀参会,马瑞欣在会上致了欢迎辞。
中美人文交流也得到了中国领导人的支持。2023年,习近平主席在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发表演讲时亦曾指出,中美关系希望在人民,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年,活力在地方。
“中美人文交流是双方正常交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限制人文交流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会导致情况恶化。中美双方无论对彼此采取何种措施,都不应限制人文交流。”贾庆国会后向澎湃新闻阐述道。-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