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06 | 來源: 澎湃新聞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中美博弈 | 字體: 小 中 大
蘭德公司中國研究傑出唐氏講席教授裘德·布蘭切特 (Jude Blanchette)在7月4日的小組討論上認為,單純地批評中國的行動“並不合適”。面對挑戰,兩國都應該更大膽、更有創意。在他看來,改善兩國關系是雙向的,兩國都需要糾正自己的錯誤。“如果要找到未來的路徑,兩國對彼此應該有更多的同理心。”布蘭切特說。
馮稼時亦表達了類似觀點。在他看來,兩國關系仍未惡化到無法合作的程度,雙方在網絡、金融、流行病、全球變暖以及其他全球性挑戰方面仍存在合作空間。他進壹步指出,特朗普執政後對由美國在贰戰後領導建立的國際秩序已經構成影響,遺留下的國際機制仍需改革。“修補國際秩序或者改善國際秩序並不簡單,特朗普和‘讓美國再次偉大’陣營並不想要領導這壹進程,這也並非某個國家能夠獨立完成的,美中合作至關重要。”
繼兩國元首於今年6月進行通話後,特朗普是否有望在年內訪華也成為熱議話題。美媒報道稱,特朗普政府正聯系企業高管,以了解對可能陪同特朗普今年訪華的意願,並提及10月為可能訪華的時機。據彭博社引述不願具名知情人士報道,美國商務部正致電壹些美國企業的首席執行官,以了解他們的意願。
吳心伯認為,特朗普上台後,中美關系歷經了叁重階段,分別是第壹階段的貿易戰、第贰階段的會談以及接下來的“峰會階段”。“我想特朗普總統是很認真的,甚至急於今年訪華,習主席已經向他發出了訪華邀請。”吳心伯進壹步解釋道。
在6月5日的中美元首通話中,習近平主席表示“歡迎特朗普再次訪華”。吳心伯指出,特朗普10月在韓國參加APEC峰會或將成為中美元首會晤的契機。他還表示,如果特朗普真的來了中國,應該明確表達中國為重要貿易伙伴以及重申反對台獨的立場。
馬瑞欣則回應稱,在中美戰略互信已經嚴重缺失的前提下,各方對中美達成的共識應持謹慎預期。值得注意的是,中美在台灣問題達成明確共識或將尤為困難。
作為賓夕法尼亞大學“美中關系未來”項目主任,馬瑞欣曾多次到訪中國,並在今年5月率領該項目成員到訪北京和上海。馬瑞欣從學者的身份出發,認為中美學術交流應在近年來已取得進展的基礎上更進壹步。他還指出,為了增進兩國的互相了解,讓互派記者的數量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將大有裨益。
今年以來,中美人文交流和青年交流正在穩步推動之中。6月20日,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學生代表團來華,開啟為期壹個月的文化交流之旅。就在本屆世界和平論壇開幕前幾天,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CISS)還與賓大“美中關系未來”項目聯合舉辦了“2025新生代學者中美關系對話”,中美40余位專家學者應邀參會,馬瑞欣在會上致了歡迎辭。
中美人文交流也得到了中國領導人的支持。2023年,習近平主席在美國友好團體聯合歡迎宴會上發表演講時亦曾指出,中美關系希望在人民,基礎在民間,未來在青年,活力在地方。
“中美人文交流是雙方正常交往不可或缺的壹部分。限制人文交流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會導致情況惡化。中美雙方無論對彼此采取何種措施,都不應限制人文交流。”賈慶國會後向澎湃新聞闡述道。-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