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06 | 來源: 品牌觀察官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香港 | 字體: 小 中 大
虧損閉店!”,曾經每月坐收280萬港幣租金的香港“商鋪神話”,如今卻深陷“無人問津”的窘境,滿目皆是刺眼的“旺鋪招租”。
要知道,曾經的旺角電腦中心作為昔日電子發燒友心中的聖地,塑造了香港商業地產“壹棟樓等於壹座銀行”的傳奇樣本。
那麼,這個神話是如何締造,又因何崩塌?它的故事,又將給未來的商業轉型留下怎樣的啟示?
草根“燈王”的逆襲
很難想象,旺角電腦中心這個龐大的體系竟是壹個人所建立的,這個人就是鄧成波。
鄧成波這個名字,在香港地產界是個異類。他沒有顯赫家世,沒有耀眼的學歷背書,16歲從佛山來到香港時,他的起點是電力工程中最基礎的活計,香港坊間俗稱的“電燈仔”。
這份工作意味著汗流浹背地扛著沉重的電線,在高高的腳手架上安裝、維護著點亮香港夜空的霓虹招牌。
沒人能想到,這個沉默的年輕人日後會成為叱吒風雲的“燈王”。
可命運的轉折點往往在不經意間降臨,當時,香港城市政策調整,對老舊大廈外立面懸掛霓虹燈實施了嚴格限制,整個霓虹燈行業因此遭受重創,無數同行哀嚎倒閉。
可鄧成波,卻在這片廢墟中窺見了生機。
他以壹種近乎孤注壹擲的魄力,果斷變賣了經營有成的霓虹招牌廠,將積累的資本全部砸向了當時已顯頹勢的“豪門酒樓”,花了整整6000萬港幣。
更令人瞠目的是鄧成波後續的落子,他沒有遵循常規將其改造為餐飲場所,而是大膽地清空場地,再度投入1200萬巨資,將其徹底轉型為當時香港極為稀缺的電子主題商場。
這壹決策,即便是在1991年的香港,也顯得超前而冒險,當時DOS系統尚在主流,Windows剛剛嶄露頭角,個人電腦正從昂貴的“身份象征”開始試探性地走入尋常百姓家。
鄧成波敏銳地嗅到了這個風口,他精准地填補了九龍區域缺乏集中專業電腦市場的空白。當“旺角電腦中心”的招牌亮起,幾拾家專注電腦、配件與DIY的商戶同時入駐,壹個屬於香港電子發燒友的“科技聖地”就此誕生。-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