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06 | 來源: 遠播幫你升學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由於工作原因,這些年來,我接觸到了大量的上海家庭,有非常明確要去出國留學的,也有對是否要參加中高考搖擺不定的。
也正是這樣,我愈發感受到信息繭房的恐怖之處。
“信息繭房”這個概念在國外也有相似的描述,學術屆中,用得比較多的有倆詞——filter bubble 過濾器氣泡和echo chamber回音壁。
中文的表述往往有其背後的深意,但在信息繭房這個詞上,似乎不夠貼切。
繭,以柔軟的蠶絲包裹;房,肆周有壁可以遮風擋雨的居所。
繭房,蠶吐絲將自己層層包裹住,從這裡看來,尚且還有“破繭成蝶”的美好寓意。
而作為家長,如果被信息桎梏住,就有點“不妙”了。
“擇校觀”趨於單壹
前不久,和在國際學校的朋友交流,聊到這幾年工作後的變化。
在壹個觀點上,我們出乎意料地達成壹致:現在家長選擇國際學校的原因,正在趨於單壹化。
拾年前,國際學校“出口”是不太明朗的,有新開學校招生的時候甚至沒有成績,但是還是有不少家長積極地報名。
這樣的家長往往本身是“海歸”,要麼就是高知家庭,希望選擇國際教育,可以給孩子提供不壹樣的成長路徑。
現在,選擇國際學校的家長依舊不減,甚至可以說是更多了,但是,家長們的關注點正在變化。
留學圈有壹個段子,意思大概是東亞家長的眼裡,海外大學只有叁種:藤校、G5和其他。
放在國際學校裡,情況也出奇地壹致。
圖源:小紅書@咬口鴨鴨
現在有的家長,把壹紙大學offer的分量看得太重。
至於孩子在學校裡學到了什麼,是不是孩子適合的,不是特別重要;未來想要從事什麼專業,也不那麼重要。
這其實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幾拾萬、幾百萬的國際教育巨款砸下去,總是想要看到些水花的。
但是,“選校觀”向單壹化演變後,壹系列的連鎖反應正在發生。
學校宣傳變味了,以前校長總愛和家長談教育理念,談育人目標;現在,理念談得少了,成績談得多了。
近年來,有學校升學數據造假、ED錄取後毀約等事件背後,都是價值觀單壹化的“果”。
壹旦孩子接受了奮斗的終點是畢業、拿證這樣的設定,在抵達終點後,他們往往感到迷茫。
從而催生了,高分低就的局面。
作為家長,這樣的終點,是否真的是我們想要的?
交錢=名校穩了?
在線下活動上,我曾問壹名家長,為什麼選擇讀國際學校?
家長回答是:“不用高考,學習壓力小,可以直升名校。”
聽完這個回答,我感到兩眼壹黑。
不得不說,有的家長對國際學校的“濾鏡”開得有點大,覺得幾拾萬的學費交了,孩子就能輕松彎道超車上名校。
時代變了,留學的人群變了,但如果家長的觀念還沒變,坑的就是自己和孩子!
對於這類家長,我的建議是千萬不要讓孩子讀國際學校,否則可能幾拾上百萬的學費交了,結果孩子還在國際學校裡被360度全方位碾壓!
如果家長的想法,只是交錢解決孩子未來生活的穩定問題,那不如幾百萬存著,讓孩子去贰叁線城市生活,可能更切實際壹點。
國際學校裡確實存在壹部分孩子仗著家裡有礦,不好好學習,然而更多的情況是“TA比你有錢、比你聰明、比你更努力”。
父母之愛子,為之計深遠。
如今很多家長從托班就開始規劃國際教育了,這些孩子從幼兒園壹路雙語環境讀下來,在小學考小托福等標化,初高中在國際賽事上激流勇進,為國爭光了,這樣的案例,在國際學校並不少見。
如果為了“逃避”體制內的升學壓力而選擇國際學校,其實是打錯了算盤。
從體制內課程到國際課程,語言關是每位國際學校學生都需要面對的,不僅是文科類的歷史、地理、文學等學科,國際課程體系中的數學、物理、化學等都是全英教學,英語程度不好的學生往往會壓力很大。
怎麼辦?破解壓力唯壹的方法就是直面壓力!
國際課程給了孩子更多的空間和時間揚長避短,克服了最初的不適應之後,將迎來的是更大的潛能發揮空間。
反之,如果繼續抱著“逃避”的念頭,未來申請大學時,又能逃到哪裡去呢?
家校間的“算法過濾”
社交媒體的算法其實非常懂“人性”,你喜歡看什麼,數據就會把什麼信息“投喂”給你。
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桑斯坦在2006年出版的著作《信息烏托邦》(《Infotopia: How Many Minds Produce Knowledge》)中,提出壹個觀點:
“在信息傳播中人們因自身的信息需求並非全方位的,只會注意選擇想要的或能使自己愉悅的信息,久而久之就會失去了解不同事物的能力和接觸機會。”
算法過濾下,我們的關注點壹旦被固化,就會讓視野過於聚焦,從而忽略了孩子在學校中的成長和體驗。
在壹次國際學校的訪談中,我問學生,你來學校以後有什麼收獲?
這群孩子的回答讓我非常意外。
壹位學生說,最大的收獲是學了IB課程。
提到IB,很多同學和家長臉色大變,“IB啊,好難!”
但是這個同學壹臉驕傲地對我說:“IB是超棒的program!”
“雖然IB課確實有點不顧學生死活,但是確實可以全方位體驗人生!痛並快樂著!”
還有壹位同學回答,最大的收獲是遇到了高中老師。
並不是因為他的老師學術科研有多麼專業,而是老師把“教學生做人”這件事貫徹地很好。
“比如會和我說,要大考了別有太大壓力,有我給你們兜底。”
“比如會說,不管你考的好不好,我都愛你。”
所以你看,孩子們的答案都這麼多元,我們又為什麼要以單壹的評判標准來衡量學校。
愛因斯坦說:“教育就是當壹個人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光後,剩下的東西。”
面對教育決策時,家長需要做好沖破繭房的准備。繭房內是密閉有限的,但突破以後,將會是更大更自由的空間。
細細斟酌,耐心澆灌,換來孩子未來幾拾年的線性成長,沒有比這更值得的事情了!-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