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7-06 | News by: 远播帮你升学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一旦孩子接受了奋斗的终点是毕业、拿证这样的设定,在抵达终点后,他们往往感到迷茫。
从而催生了,高分低就的局面。
作为家长,这样的终点,是否真的是我们想要的?
交钱=名校稳了?
在线下活动上,我曾问一名家长,为什么选择读国际学校?
家长回答是:“不用高考,学习压力小,可以直升名校。”
听完这个回答,我感到两眼一黑。
不得不说,有的家长对国际学校的“滤镜”开得有点大,觉得几十万的学费交了,孩子就能轻松弯道超车上名校。
时代变了,留学的人群变了,但如果家长的观念还没变,坑的就是自己和孩子!
对于这类家长,我的建议是千万不要让孩子读国际学校,否则可能几十上百万的学费交了,结果孩子还在国际学校里被360度全方位碾压!
如果家长的想法,只是交钱解决孩子未来生活的稳定问题,那不如几百万存着,让孩子去二三线城市生活,可能更切实际一点。
国际学校里确实存在一部分孩子仗着家里有矿,不好好学习,然而更多的情况是“TA比你有钱、比你聪明、比你更努力”。
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
如今很多家长从托班就开始规划国际教育了,这些孩子从幼儿园一路双语环境读下来,在小学考小托福等标化,初高中在国际赛事上激流勇进,为国争光了,这样的案例,在国际学校并不少见。
如果为了“逃避”体制内的升学压力而选择国际学校,其实是打错了算盘。
从体制内课程到国际课程,语言关是每位国际学校学生都需要面对的,不仅是文科类的历史、地理、文学等学科,国际课程体系中的数学、物理、化学等都是全英教学,英语程度不好的学生往往会压力很大。
怎么办?破解压力唯一的方法就是直面压力!
国际课程给了孩子更多的空间和时间扬长避短,克服了最初的不适应之后,将迎来的是更大的潜能发挥空间。
反之,如果继续抱着“逃避”的念头,未来申请大学时,又能逃到哪里去呢?
家校间的“算法过滤”
社交媒体的算法其实非常懂“人性”,你喜欢看什么,数据就会把什么信息“投喂”给你。
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桑斯坦在2006年出版的著作《信息乌托邦》(《Infotopia: How Many Minds Produce Knowledge》)中,提出一个观点:
“在信息传播中人们因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只会注意选择想要的或能使自己愉悦的信息,久而久之就会失去了解不同事物的能力和接触机会。”
算法过滤下,我们的关注点一旦被固化,就会让视野过于聚焦,从而忽略了孩子在学校中的成长和体验。-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