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07 | 来源: 卫报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英国 | 字体: 小 中 大
长大后,Mike理所当然地避开了所有文科,成为了一名电气工程师。
尽管事业有成,但拼写问题仍然是他每天都要面临的难题,和同事沟通发邮件都很困难:“我一直依赖拼写检查功能,到今天我写一封邮件,还是会有15%~20%的单词会出现那个红色下划线。”
几十年来,Mike一直将ITA当做自己教育经历中的一个奇怪注脚。“我跟别人讲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问,‘那是什么?’根本没几个人听说过,就好像它从来没发生过一样。”
“我很想读一份真正的总结报告。通过这场实验,他们发现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在我看来,这感觉就像是他们尝试了一些东西,意识到行不通,然后就把它埋了。”
(现年58岁的Mike)
是的,正如Mike所说,尽管ITA的实验规模庞大,野心勃勃,却从来没人开展过系统性的研究,没有人追踪这些学习了ITA的孩子——他们究竟是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是遇到了困难?Mike等人的经历是幸存者偏差吗?
没有人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没有人调查ITA最终被取消的原因,没有文件,没有总结,它就是突然消失了。
这是因为在那个年代,英国政府并没有自上而下地强制推广ITA,那时也还没有国家统一课程,校长可以自行决定要不要教授ITA,或者只在某个班级、某个年纪教授ITA......
简而言之,就是没有任何统一标准。
教了几年之后,教师们发现了ITA最大的弊端:由于学生学习的年龄不同,上课时经常要同时使用两套字母体系,所谓的“无缝转换”根本就不存在。
(“Helping at home”)
这实在是太不方便了,老师们上课又要教书,又要当“翻译”,于是ITA到70年代中后期就渐渐被人废弃;
同时正是因为没有自上而下的推广,相关的研究也并不存在,我们无从得知在另一条时间线上,“ITA”是否真的会发展成“简体英语”。
它就这样突然出生又突然死亡,却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其实说穿了,经历数千年的发展,英语某种程度上就是一座“屎山代码”。
ITA试图整理这座“屎山”,然后就毫不意外地出了BUG。
所以程序员的古老智慧在这里也能发光发热:
它要是能跑,就别动它了......
(答案:“if you are able to read these words, you might have been part of a failed English teaching initiative” 如果你能看懂这段话,说明你可能参与了一项失败的英语教学计划。)-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