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08 | 來源: 叁聯生活周刊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如果橫向和發達國家對比,那中國高校開設英語專業數量之多,確實不尋常。無論日本還是美國,大學開設專業數量最多的都是商科,而不會是語言類。
旺文社教育信息中心統計了2017年度日本正在招生的764所大學,共設2307個專業,5146個專業學科,其中開設最多的就是商科(經營學、經營情報學、商學、會計學),其次是社會學,語言學排第叁。
美國也壹樣,商科無論是開設院校數量還是就讀人數,都是最高的,而學外語專業的學生數壹直處於相對下降趨勢。1971年,外語專業的畢業生還占學士學位的2.4%,2005年已跌到只占1.2%,在就業市場上頗為困窘:在22-27歲的畢業生中,外語專業畢業生的年薪中值最低,僅有4萬美元。
更重要的是:在美國,英語相關專業的畢業生壹直都比學外語的多得多,至少是其叁倍;相比起來,漢語是絕大多數中國人的母語,但開設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只有655所本科高校,在各專業中僅排第拾贰,遠不及英語專業廣泛。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壹度錄取分數線幾乎在文科中墊底的中文系,近兩年倒是鹹魚翻生了,甚至有新聞系的學生自願轉系去讀中文,這在以前實屬不可思議,因為那時新聞系是文科錄取分數最高的,但現在時來運轉,新聞媒體艱難度日,中文系的所學倒是被認為有利於考公。
學生圍繞著就業的指揮棒轉,這無可厚非,但國內英語專業的困境,也正是由於它長久以來的定位模糊所致:乍看起來,它屬於語言類,但實際上卻起到了類似商科的功能,這壹點師生其實都心知肚明,畢竟,恐怕極少有人讀英語專業是想研究莎士比亞的拾肆行詩,更多的是因為想到畢業出來好找工作,在經濟上行的年代裡,似乎各行各業都需要懂英語的人才,不僅是進入外資企業的敲門磚,至不濟也能去教英語,而“教英語”乍看是教育,其實在中國社會常常也是壹門有利可圖的生意。“商務英語”專業壹度那麼流行,就是因為它“掛羊頭賣狗肉”:說是學英語,但真正的目標是“商務”。
這種“表面上是A,實際上是B”的模棱兩可,曾經是英專吃香的根本原因,因為它容納了不同可能,但當形勢發生變化時,卻讓它陷入“兩頭不搭”的尷尬處境。很多學生來讀這個專業的目的不純,原本就不是出於對英美語言文化的興趣,而在求職時,僅有英語能力,對很多用人單位來說又已經遠遠不夠了。再疊加各種時代變動,頓時陷入進退失據的迷茫之中。
正是為了應對這種變局,現在出現了“英語+”的新方向,也就是英專學生在熟練掌握英語的基礎上,再發展壹門相關技能,無論是工商管理,還是法律。也就是說,“英語”相當於是壹個“集線器”(hub),將不同專業都“接入進來”(plug in)。這確實可以往精深方向發展,提高競爭力,但且不說這對相應師資和學生學習能力的要求大大提升,還得面臨壹個現實問題:如果你是壹家律師事務所的老板,是願意雇壹個了解法學的英專學生,還是壹個懂點英語的法律系畢業生?
反過來說,這個專業當下的危機,其實正是因為中國社會和經濟日益復雜化、專業化的表征:靠單壹技能就能“壹招鮮,吃遍天”的時代過去了,競爭形態已經和以往完全不壹樣了,任何專業設置和技能訓練必須切實回應社會的真實需求,同時回歸自身真正不可替代的優勢。及早看清這壹點,並做出調整適應,才能找到出路,發現新的機會點。-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