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09 | 来源: 南方周末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留学生 | 字体: 小 中 大
评价体系催生了庞大的制度性需求,也为海外“速成学历”提供了肥沃土壤。
多家留学机构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职场晋升焦虑下的巨大商机,将“低成本、短周期、高回报”包装成诱人的卖点。
刘旭阳选择的学校是莫斯科人民友谊大学。这是一所成立于1960年代的综合性高校。在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316位。
“这所学校入学门槛还是比较低的。”刘旭阳透露,只要求是本科毕业且成绩单无不及格。不过,该校虽为国际学校,但说英文的老师不多,且“因为美俄关系不好,当地人似乎对英语有点抵触,基本上都是说俄语”。
刘旭阳解释,在线上课程中,中介会配备中文翻译,一起进入课堂。若老师讲俄语时,其即可帮忙翻译成中文。
考核方式分为平时上课、课堂互动和考试三部分,与国内不同。
刘旭阳认为“难度不是很大”,只要保证出勤、积极互动,考试“冲着及格去”就能毕业。
在俄罗斯顺利毕业后,凭借已有的工作经验,刘旭阳从公司原来的业务领域,拓展至商务数据分析方向。这正是他在俄攻读的专业。
在他看来,虽然外企更看重员工自身能力,学历本身对当前工作并无直接提升,但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却产生了积极影响。
“海外学习的经历还是有用。”刘旭阳认为,“起码会潜移默化地改变生活或工作。”
但郑明武坦言,“红利时代”已过去。“现在学院评教授,看的是项目积分、高水平论文等,这些硬通货靠‘镀金’是镀不出来的。”
他承认,自己现在花在实验室和研究项目上的时间,比过去多得多,仿佛在努力弥补那段“速成”时光留下的空白。
政策收紧下的“文凭贬值”
在欧洲大陆,同样以相对低廉费用吸引国际学生的波兰,正悄然成为一些中国学子的新目标。(受访者张峰供图)
作为留学生归国学历认证的关键凭证,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下称“中留服”)的认证难度正逐年增加,对泛滥的海外“速成学历”收紧闸门。
“现在国内有些高校,都不认菲律宾的博士了。”叶倩兵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短期内过多学生涌入特定国家、院校的速成项目,导致其学历在用人单位眼中含金量骤降,甚至引发了国内高校的系统性质疑。
南方周末记者采访发现,东南亚留学面临诸多挑战。国内高校对留学人才的引进政策不断收紧,对博士的院校、科研能力等方面要求更高。
早前的征兆出现在2022年7月。湖南邵阳学院斥资1800万元引进23名菲律宾亚当森大学哲学博士的事件引发轩然大波。
这场争议,将海外学历认证机制存在的漏洞置于聚光灯下。
如今,收紧的认证政策让不少留学生的投入面临风险。
2023年7月,贵州高校教师张淮华赴泰国一所大学开启攻读博士学位的旅程,期望为职业发展助力。
东南亚高校“一半时间在国内,一半时间在国外”的模式,对他这样难以长期脱岗的教师,似乎是量身定制。
他的研究方向是中国近现代史,但博士专业选择了普遍被认为“好毕业”的教育学专业。-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