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09 | 來源: 秦朔朋友圈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放眼整個東北,連壹家千億市值的國企都沒有,可謂是大而不強。上市國企數量也並不算多,吉林18家,總市值1631億元,位列全國倒數第11。遼寧19家,總市值1376億元,全國倒數第9。黑龍江只有8家,總市值352億,全國倒數第3。“共和國長子”昔日的那份榮光,似乎難以再現。
|31個省份上市國企情況,數據來源: Wind、各地統計局,新財富整理(截至2023年7月27日)
而且當前的國有企業薪酬設計上也有不少問題。首先是依舊存在平均主義的思維模式,薪酬結構非常單壹,80%以固定工資為主,獎金為輔,更強調公平性,對於與績效掛鉤的獎勵機制不太重視。
其次,不同崗位之間的價值和貢獻度沒有科學的區分,職位工作也不能正確反映其價值。就拿壹些關鍵崗位和核心員工來說,其薪酬待遇明顯低於民企同等崗位的水平。
有人可能會說,要論國資實力最強的,那必須是上海,全國唯壹資產總額超過25萬億元的地區,約占全國資產總額的1/8,但上海的工資水平可不低啊。這是為什麼?
關鍵就在於,上海的國企早已轉型,邁進了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通信、醫療器件以及金融等新興產業賽道。
而且上海的國企市場化改革也很及時,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運營改革、薪酬激勵機制等,使得國企的經營情況較為良好。
此外,上海的民營經濟、外資經濟也非常發達,這都是高工資水平的有力推手。
反觀東北的國有企業,大多數還停留在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成長緩慢,經濟結構缺乏多元化的發展,使得經濟效益難以實現高質量、高水平的提升。
過去,當南方城市想盡辦法搶占產業鏈中下游位置的時候,北方城市卻還沉浸在投資拉動的“老路子”中,停留在產業鏈上游、供應原材料的“舒適圈”,結局就是國企產業單壹、轉型艱難、效益低下,最後發到員工手裡的工資自然也受到影響。
而你再看看東北的民營企業,優質企業也不多,科技企業的規模也不大。大多數企業仍停留在壹般生產型制造業和低端物業,新興產業涉足比較少,產業附加值不高,營收情況並不好,員工的工資水平也難以與其他地區相比。
在國有經濟偏重,民營經濟偏弱,國有企業經濟效益也不行的情況下,東北的工資水平自然也不高。當大家工資都不高的時候,買東西自然不舍得多花錢,而商家為了把東西賣出去,價格自然也得調低,整體的物價水平自然也就降下來了。-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