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09 | 来源: 每日人物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而如今很多商场里的新品牌,“看起来都像品牌,实际上都是白牌”。赵远帆解释,这些品牌只要从各大服装批发城进货,再贴牌售卖就行,“省去了研发等后台,成本很低的”。在赵远帆的印象里,从2015年左右,行业里就已经开始有人卖白牌了,到现在“市面上有70%多其实都是白牌”。
接受“衣服上的线头”
消费取向是慢慢发生变化的,过程很难被察觉,但变化的结果是,人们对于服装的包容度变得越来越高。
买的衣服越来越便宜,让很多人觉得自己正在脱离消费主义的陷阱。郑雨欣本科时经常会在商场买几百元一条的裙子,那时她每个月光买衣服,就要花掉生活费的1/3,为了裙子,她时常要“紧巴巴地过日子”。但那时的郑雨欣坚信一分价钱一分货,更重要的是,买到这些裙子的瞬间也意味着“拥有了掌控金钱的自主性”,给郑雨欣一种自己长大了的感觉。
可实际到手后,她发现这些单价较高的裙子也没有什么特别。郑雨欣甚至专门买过一条贵价和一条便宜的裙子拿来对比,然后发现,“好像贵点的裙子就只是少了点线头”,其他的面料和版型,“几乎看不出什么差别”。
▲ 刚拥有自己可支配的金钱时,许多人会冲动购买单价很高的衣服。图 / 《凡人歌》
环境的变化对人的影响是潜在的,从实际情况来看,张婉的薪资水平在这两年并没有大幅度的变化,但她的消费观却逐渐转向平价和性价比。对她来说,一件衣服的设计感,和难以分辨的面料差别,渐渐成为了购买时的次要因素,舒适度和功能性变成了重要指标。
张婉回想起那段沉迷于桑蚕丝的日子,那时社交平台上流行的话术是:女性到了一定年纪,该穿点有质感的衣服。桑蚕丝和羊绒这些贵价的面料仿佛是品质生活的具象化,“散发着一种经济上行时的美”,再转念一想,虽然一件衣服要1000多元,可是能穿好多年,这样算下来,“其实是很划算的”。
可实际的情况是,衣服穿了一季往往就看腻了,但贵价的衣服又舍不得扔,桑蚕丝的面料还需要送到洗衣店干洗,“79元只能洗3件”。最后的结果是,那些轻奢衣服只能堆在衣柜的角落里,“随着一次次搬家走遍四方”。
身边的朋友对衣服的选择也都在发生着变化。张婉最大的感受是,不光对面料和质感变得越来越包容,对设计也不怎么在意,“大家好像都不愿意打扮了”。她和几个相识的朋友定期会聚会,以前见面时,姐妹们都会打扮一番,其中有位朋友,每次都会穿着精致的短裙,手提奢侈品包包,头发也是定期在养护。可如今再聚会,朋友已经变成了一身户外运动风,主打休闲舒适,其他人也几乎不打扮,“穿得像是出门买菜路上顺便见一下面”。
花不到100元的钱,买到质量相当于几百元的衣服,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当人们选择了低价,往往也意味着选择接受那些“线头”和“毛边”,“只要够便宜,都不是问题”。-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