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0 | 来源: 新智元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Karen Hao郝珂灵屡获殊荣,长期聚焦AI对社会的影响。她为《大西洋月刊》等知名媒体撰稿。她曾任职《华尔街日报》、《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人工智能高级编辑。其作品常被全球高校选为教学案例,并获多国政府机构引用。她30岁前便斩获美国人文主义媒体奖、美国国家杂志奖(30岁以下记者类别)等重要奖项,本科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
OpenAI不「Open」这本畅销书,起源于她当年在「MIT Technology Review」的首个重磅专题。
那是篇精彩绝伦的报道:首次揭开了OpenAI的内幕。OpenAI对此相当不满。
OpenAI力图拯救世界的背后:混乱与秘密
这个「AI登月项目」的初心是透明开放。这篇文章揭示了竞争压力如何逐渐侵蚀这一理想。
至今,Karen Hao仍把「MIT Technology Review」看作她新闻事业的起点。
之所以会写那篇文章,完全是因为受Niall委托。当时,她只是随口说了一句:「嘿,OpenAI看起来挺有意思的。」他就说:「你应该给他们写一篇深度报道。」
之前,她从来没写过企业特写。但她带着开放的心态开始写作——试着去真正了解OpenAI是什么样的组织。
最初,OpenAI自称是非营利机构,宣称自己的使命是「让通用人工智能造福全人类」。
她很好奇,想弄清楚,这到底意味着什么?他们具体是怎么努力实现这个目标的?他们又是如何在坚持使命的同时筹集资金、吸引资本?
在OpenAI内部,她实地采访了三天,又访问了数十位公司外部或相关人士……
逐渐发现,他们公开宣称的愿景与他们实际的运作方式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矛盾。
OpenAI利用美化过的愿景,赢得了外界大量的信任与支持。
于是,她最后将报道聚焦在了这个矛盾上。
「虚伪的面具被扒光」,这就是OpenAI不满的主因。奥特曼曾直白地告诉Karen Hao:OpenAI不喜欢那篇报道。
自那篇报道以来,OpenAI那种「言行不一」的情况,这几年变得更加复杂、更令人困惑了。
不得不说,现在的OpenAI堪称硅谷最具资本主义传奇色彩的企业之一——
他们刚刚完成了科技史上规模最大的私募融资,募集400亿美元,估值达到3000亿美元。-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