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0 | 來源: 新智元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Karen Hao郝珂靈屢獲殊榮,長期聚焦AI對社會的影響。她為《大西洋月刊》等知名媒體撰稿。她曾任職《華爾街日報》、《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人工智能高級編輯。其作品常被全球高校選為教學案例,並獲多國政府機構引用。她30歲前便斬獲美國人文主義媒體獎、美國國家雜志獎(30歲以下記者類別)等重要獎項,本科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
OpenAI不「Open」這本暢銷書,起源於她當年在「MIT Technology Review」的首個重磅專題。
那是篇精彩絕倫的報道:首次揭開了OpenAI的內幕。OpenAI對此相當不滿。
OpenAI力圖拯救世界的背後:混亂與秘密
這個「AI登月項目」的初心是透明開放。這篇文章揭示了競爭壓力如何逐漸侵蝕這壹理想。
至今,Karen Hao仍把「MIT Technology Review」看作她新聞事業的起點。
之所以會寫那篇文章,完全是因為受Niall委托。當時,她只是隨口說了壹句:「嘿,OpenAI看起來挺有意思的。」他就說:「你應該給他們寫壹篇深度報道。」
之前,她從來沒寫過企業特寫。但她帶著開放的心態開始寫作——試著去真正了解OpenAI是什麼樣的組織。
最初,OpenAI自稱是非營利機構,宣稱自己的使命是「讓通用人工智能造福全人類」。
她很好奇,想弄清楚,這到底意味著什麼?他們具體是怎麼努力實現這個目標的?他們又是如何在堅持使命的同時籌集資金、吸引資本?
在OpenAI內部,她實地采訪了叁天,又訪問了數拾位公司外部或相關人士……
逐漸發現,他們公開宣稱的願景與他們實際的運作方式之間,存在著根本性的矛盾。
OpenAI利用美化過的願景,贏得了外界大量的信任與支持。
於是,她最後將報道聚焦在了這個矛盾上。
「虛偽的面具被扒光」,這就是OpenAI不滿的主因。奧特曼曾直白地告訴Karen Hao:OpenAI不喜歡那篇報道。
自那篇報道以來,OpenAI那種「言行不壹」的情況,這幾年變得更加復雜、更令人困惑了。
不得不說,現在的OpenAI堪稱硅谷最具資本主義傳奇色彩的企業之壹——
他們剛剛完成了科技史上規模最大的私募融資,募集400億美元,估值達到3000億美元。-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