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0 | 來源: 新智元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但吊詭的是,他們依然堅稱自己「首先且最重要的身份是非營利組織」。
這恰恰揭示了OpenAI這拾年來的核心策略:不斷調整和重塑自身定位,精心打造最符合公眾和政策制定者期待的敘事框架——
盡管在技術開發和商業化方面的實際行動,他們可能完全是另壹回事。
OpenAI的賭局:Scaling Law奧特曼將實現AGI比作「AI界的曼哈頓計劃」,還援引奧本海默的名言:「技術誕生,只因它可能誕生。」
但Karen Hao的書中貫穿的主題恰恰相反:事情並非注定如此,人也並非生來如此。人之所重,道之所及。
如果真是如此,那在實踐中又意味著什麼呢?
以OpenAI為例,在早期他們做了個關鍵抉擇:Scaling既有技術,推動AI進步。
2015年底創立時,OpenAI就是全AI領域的奇葩;2017年做此決策之際,更是如此。正是這個選擇,造就了如今主宰市場和頭條的AI技術。
關於如何推動AI進步,存在兩種主要的觀點,或者說,是壹系列觀點,分布在兩個極端之間:
壹種極端認為,我們已經擁有了所有必要的技術,只需積極擴展規模即可;
另壹種則認為,實際上,我們還缺乏足夠的技術,需要持續創新並進行基礎研究,才能獲得更多突破。
大多數人認為,聚焦基礎研究的這條路徑更可能帶來進展,但OpenAI不同,他們選擇了另壹種極端——
他們堅信只需利用現有神經網絡架構,不斷注入更多數據,在史無前例的超級計算機上進行訓練就能取得突破。
他們之所以做出這壹決策,是因為在AI競爭中,谷歌幾乎壟斷了AI人才。
OpenAI知道,單純依靠研究突破,他們不太可能打敗谷歌。基礎研究的道路非常艱難,因為你永遠無法預測突破何時會出現,它不是壹條線性的發展路線;
而Scaling則不同,它可以線性推進:只要不斷增加數據量和計算能力,就能取得進展。
因此,他們認為,要最快地實現這壹點,非他們莫屬,只要這樣做就能超越谷歌。
而且,這也非常符合奧特曼的優勢,因為他是個極為出色的籌資天才。而當AI模型的推進依賴於規模化時,最大的瓶頸就是資本。
因此,這個決策非常契合他的特長,因為他擅長積累資本,他知道如何快速積累資本。
這生動詮釋了技術發展是人類選擇與價值觀的產物:正是當時OpenAI所具備的特殊技能與優勢,決定了他們選擇的前進方向。
從GPT-2 到GPT-3的突破,完全依賴於數據和算力Scaling。
從現在回頭看,這壹切令人驚歎。不過,這種路徑背後需要付出極其高昂的成本。
這是Karen Hao對OpenAI最大的批評之壹:
我們本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取得這些成果,並且在未來繼續從AI中獲益,而不必采用高度消耗資源、極其昂貴的開發方式。
AI只是讓少數人受益在ChatGPT尚未出現之前,「殖民主義」已開始復辟。
AI的商業化與全球部署,讓過去的殖民結構和歷史性不平等死灰復燃。
在為MIT Tech Review 撰寫「AI殖民主義」(AI Colonialism)系列報道時,Karen Hao逐漸關注到這壹視角。
在此系列報道的導語中,他們認為人工智能正在創造新的世界秩序:-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