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0 | 來源: CTV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她展示了自己被社交平台自動推送的壹些貼文例子,其中包括關於“多囊卵巢綜合症(PCOS)看不見的症狀”以及其他她常見疾病的“小貼士”。
“你會被推送壹些內容,這些內容會質疑你醫生提供的治療方法,並給出各種理由叫你不要采用那些循證的治療方式。”
盡管這些貼子可能聽起來“有道理”或“神奇”,但它們未必經過科學驗證。
“這類貼文可能會削弱醫患關系,”戈德堡說,尤其是當病人覺得醫生“隱瞞”了更好的治療選項時。
此外,這類內容還可能引導病人去購買無效或不適合的產品。戈德堡強調,必須思考“是誰想借我們的病症來牟利”。
年輕人更容易相信社交媒體的醫療建議
安省醫學協會會長賽娜布·阿卜杜勒拉赫曼醫生(Dr. Zainab Abdurrahman)指出,該組織特別關注年輕人群體越來越依賴網絡信息來進行診斷與自我治療。
“從世代來看,我們看到這種傾向在年輕族群中更明顯,特別是拾幾歲到贰拾出頭的年輕人。他們更多地依賴社交媒體,並據此判斷信息的可靠性,而不是像其他年齡層那樣追求權威渠道。”
她也提到,抵制虛假信息已經成為整個社會都在面對的挑戰。
“我們之所以提出這些問題,就是為了讓大家知道該如何獲取可靠信息。因為我們知道,誤導信息已經廣泛存在,而醫療領域也無法獨善其身。”
醫生呼吁:溝通比評判更重要
盡管自我診斷與自助治療存在諸多陷阱,醫生們仍認為,如果病人能通過可靠渠道做適當研究,並最終去看醫生,這種“主動性”其實是件好事。
醫生們強調,專業人員應該更善於與病人溝通,而不是急於否定或批評。因為治療過程中,病人可能會感受到“失去掌控感”。
“與其用評判的語氣回應,我更願意接受他們願意溝通這壹點。”迪蘇薩說。
醫生們也承認,家庭醫生資源有限,某些醫療檢查費用過高,這些現實問題也在推動人們求助於“谷歌醫生”。
“現在我們的手機越來越‘聰明’,它們會聽我們說話、分析我們的行為趨勢,”普裡莫指出。“當我們說起自己擔心的問題,手機就會推送相關內容。答案看起來很快、很有用,人們也就更容易接受。大家都在尋求答案,而社交媒體正好提供了這種即時的‘確認感’。”-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