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0 | 來源: 拾點人物志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另壹方面,隨著年齡增長,夫妻之間的生理需求逐漸降低。醫學研究顯示,40至55歲的男性,約45%睾酮水平低於正常標准;女性在40歲後同樣經歷明顯的荷爾蒙下降。曾經的吸引力被熟悉感代替,“中年夫妻手拉手,就像左手摸右手”,成了激情褪去後的真實寫照。
現實層面,家務分工和育兒負擔常常讓夫妻無暇親吻。有研究表明,隨著子女數量的增加,婚姻沖突對夫妻婚姻滿意度的影響愈發顯著。2023年司法大數據也顯示,34%的離婚原因是“生活瑣事”,而非情感破裂。
經濟壓力也是親密減少的幕後推手。“貧賤夫妻百事哀”這句古老諺語在當下的含金量依然不減。經濟困難、瑣事不斷,消磨了夫妻間的情感交流,關系自然愈發疏遠。
另壹個很少被公開討論的問題是口臭。想象壹下,當你准備與伴侶來壹場法式熱吻,卻迎面聞到對方嘴角殘留的蒜味,或看到牙縫裡的菜葉殘渣,那份親吻的沖動恐怕瞬間就煙消雲散了。
除了氣味和視覺,接吻背後存在著無法忽視的衛生顧慮。《Microbiome》期刊的壹項研究顯示,持續10秒的激吻會交換約8000萬個細菌,包括呼吸道病毒、幽門螺杆菌,甚至肺結核菌。想到這些,許多中年人苦笑著搖頭:激情還是留給年輕人去燃燒吧。
親吻和觸碰,“冷親密婚姻”的良藥
從接吻的減少到性的消退,都是夫妻關系降溫的標志。中年人之間的親密行為不再像年輕時自然流露,而是面臨著重重幹擾。
婚姻不確定性加劇、離婚率持續攀升,騙婚、殺妻等極端家庭案件頻發,逐漸削弱了現代人對伴侶的信任與依賴。“怕被傷害”,成了當代親密關系中最普遍的心理防線。對中年夫妻而言,生活早已不再是你儂我儂,而是從未停止的計算與提防。
在《冷親密》和《愛的終結》壹書中,德國社會學家伊娃·易洛斯認為:盡管婚姻自由帶來了更多情感選擇,但更多的選擇並沒有提升人們對婚姻的滿意度。現代人追求高效和價值最大化的同時,無意中將親密行為擠出了日常生活。
當前的中年人群體主要由75後與80後組成。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深受原生家庭影響,繼承了上壹代克制、務實的情感模式。進入婚姻後,他們對伴侶的情感依賴相對較弱,夫妻之間的互動從情感上的深度投入逐漸轉向現實層面的分工與配合。
在婚姻愈發務實理性、親密關系普遍降溫,以及個體更重視自我實現的背景下,婚姻形態也隨之發生轉變。越來越多的夫妻開始嘗試“周末婚”“分居婚”“卒婚”等新型關系模式,這些曾被視為“婚姻失敗後的替代方案”,如今成為許多人主動選擇的生活方式,並在全球范圍內獲得廣泛認可。
歐美國家早在數拾年前就出現了LAT(Living-apart-together )模式,指夫妻仍然相愛,卻選擇不共同生活。在法國、德國、挪威等地,不少夫妻即使長期分居,依然保持穩定而健康的感情狀態。
這股風潮逐漸蔓延至亞洲。日本女演員新垣結衣與丈夫星野源便是“分居婚”的典型代表,他們住在同壹棟大廈的不同公寓,僅在空閒時相聚,彼此都感到更輕松自在。保持獨立而不過度糾纏的婚姻,是當代都市人理想的相處模式。
與“分居婚”理念相近的,是近年來在日本廣泛流行的“卒婚”概念,意為“從婚姻中畢業”,主張在維持婚姻關系的同時,給予彼此更多個人空間和居住自由。據日本厚生勞動省數據顯示,約叁成夫妻正在嘗試“卒婚”,既減輕了情感負擔,也讓中年人重新定義婚姻的自由與邊界。
提出“卒婚”概念的,是暢銷書《斷舍離》的作者山下英子,她與丈夫從2004年開始選擇“卒婚”,至今已有20年
雖然接吻這壹象征親密的肢體行為在生活中逐漸減少,並不意味著夫妻之間的關系徹底走向終結。許多伴侶通過更平實的方式維系情感,比如周末壹起爬山、帶孩子外出游玩,借由共同的經歷和陪伴保持內心的聯結。
無論形式如何變化,身體觸碰始終是親密關系中不可或缺的壹環。研究顯示,深度觸碰(包括親吻、擁抱、撫摸)與愛意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壹項涵蓋全球近8000名參與者的研究進壹步證實,適當的身體親昵,依然是維持情感溫度的重要方式。
“或許,唯有聯結與溝通,唯有真誠去愛人,才能打破人際關系冷親密的魔咒。”正如《冷親密》的譯者在序言中所說,這或許是應對親密關系疏離化的壹劑解藥。
另壹本關於接吻的科普書籍《接吻簡史》,作者在結尾也引用了壹段詩句,鼓勵人們盡情去體驗接吻的美妙:-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