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0 | 來源: 海邊的西塞羅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馬斯克 | 字體: 小 中 大
而這個制度事實上成為了扼殺美國選舉中第叁黨的致命毒藥——因為壹個第叁黨想要從小黨壯大為壹個有足夠影響力的制衡力量,是需要時間與“發展台階”,歐美日其他國家選舉中的第叁黨往往先是在壹次選舉中獲得國會少數議席,獲得國會的發言權和影響力,然後在進壹步緩慢壯大。
但在美國“贏者通吃”的原則下,對於第叁黨來說,即使它能在某些選區中獲得相對較高的支持率,也幾乎無法壹上來就在某個州掀翻在該州深耕多年的民主或共和兩個大黨,導致該黨在聯邦選舉中最終“參與了個寂寞”。
而這種“贏家通吃”的機制也導致美國選民往往會“戰略性投票”——即選擇自己不壹定最喜歡的主要黨派候選人,而不是投給他們更喜歡的第叁黨候選人,因為他們的普遍預期是後者參選也選不上。
更進壹步的,在獲得這種選民預期反饋之後,真正有意有所作為的候選人們也多半會放棄以第叁黨或獨立參選的意向,而根據自己的政治主張向靠近自己政治光譜的民主或共和黨進行集中。這就導致了共和黨和民主黨其實並不是兩個有著自己明確、剛性政治主張的政黨,而是兩個不斷吸納靠近各自的政治思潮群體,在動態平衡中不斷嬗變自己觀點的政治聯盟。共和黨內有茶黨、MAGA黨的隱形的分支派系;而民主黨內也有號召在美國搞社會主義的桑德斯桑書記、極端支持LGBTQ的平權派等團體。
更進壹步展開說,川普目前的強勢,其實恰恰在於他的MAGA黨雖然觀點極端,擁躉覆蓋率不高卻小而結實,這個忠誠度極高的團體壹定程度上“奪舍”了共和黨,共和黨內其他的派系雖然未必贊同川普的所有做法,卻更加厭惡走向極端政治正確的民主黨,所以不得不容忍川普成為他們的代表。
那麼馬斯克的“第叁黨”計劃,能否給這些同樣反感川普的共和黨人壹個新的選擇呢?這看上去很美,但目前看來短期希望不大。因為首先,馬斯克在政治上是壹個比曾經的川普更加“素人”的企業家,他的政府效率部計劃雖然讓人振奮,但最終的實踐效果虎頭蛇尾——在商業上可行的方案未必在政治上可行。馬斯克本人在領悟這壹點上尚有很長的路要走。此外壹個極大的問題是,由於出身南非,依照美國憲法,馬斯克本人終身沒有參選美國總統資格(除非南非有壹天加入美國)。而作為美國肆年壹度最大的政治選秀,總統選舉拼的就是候選人個人的政治魅力,在未來幾年內,馬斯克即便組黨成功,也不太可能找到壹個與其魅力相似的政治伙伴,就算找到了,以其特立獨行的性格,兩人能否和衷共濟,而不是再鬧壹出他與川普的始亂終棄也是個問題。
所以,綜合看來,還是沒戲。
雖然聯邦制和隨之而來的“贏者通吃”造成了第叁黨很難生存,但在美國歷史上,也的確有過不信邪的“狠人”試圖沖擊壹下這個規則,比如1992年,商人羅斯·佩羅就曾經高調宣布以獨立參選人的身份參加競選,並在當年的選舉當中分走了18.9%的選票。但是如前所述,在大多數州普遍“贏者通吃”的前提下,這接近20%的得票率居然沒有讓羅斯·佩羅拿到哪怕壹張選舉人票。
不過羅斯·佩羅在當年的這壹通折騰並非全無效果,由於他的政治主張是右翼保守的,他分走的選票本來都該投給共和黨的老布什。謀求連任的老布什這壹年本就有37.4%的得票率,如果得到 羅斯·佩羅的支持將穩穩贏下這壹年的選舉——那樣的話1990年年代的美國恐怕就沒克林頓什麼事兒了。
而到了2000年,也正是因為羅斯·佩羅的“歸順”,小布什才在選舉中艱難的戰勝了戈爾,開啟了美國的另壹段故事。-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