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0 | 來源: 海邊的西塞羅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馬斯克 | 字體: 小 中 大
“壹山只容贰虎”的兩黨制設計到底對美國是好是壞呢?
其實這個問題接近壹個偽命題,因為在美國的建國先賢那裡,黨派政治本來就不是他們對聯邦設計的初衷。
比如華盛頓本人就非常討厭黨派政治,他在《告別演說》(Farewell Address)中,曾經嚴厲的警告人民,他認為黨爭帶來的危險如下:
第壹,煽動人民之間的敵意與分裂;
第贰,削弱國家統壹;
第叁,為政客謀取私利提供工具;
第肆,引發外國勢力的幹預和操縱;
第伍,阻礙政府正常運作,破壞公共利益。
……
華盛頓甚至說:“黨派政治是自由政府最強烈的敵人之壹。”
以歷史的後見之明看,我們似乎很難說華盛頓的這些擔憂和警告是錯的。因為今日美國所陷入的這種民意的極化對立、社會的撕裂、川普政府的以權謀私、通俄門等猜疑、乃至民主共和兩黨輪替所帶來的政策不確定性、政府因黨爭而停擺、對公共利益的損害……凡此種種,似乎都在驗證華盛頓的擔憂。
其實按照華盛頓的原意,美國做好能建成的是壹種不分黨派的“紳士政治”——各州議員在像開大陸會議時壹般不分黨派的齊聚壹堂,秉持公正、禮讓、寬容等文明人的原則和平有好的共商國是。
但是這種紳士政治的前提條件是參政者需要有極高的政治文化素養——換而言之,“紳士政治”的參與者自己首先必須是紳士,甚至也只能代表紳士。而近代民主共和制度的特點和合法性來源,就在於它隨著社會發展和時間的推移壹定會把選舉權逐步下沉。而越下沉的民眾越沒有耐心和受教育背景去理解的紳士政治的優點,正如《烏合之眾》所指出的,他們更容易被壹個簡單的動員口號所吸引和鼓動。這就導致了想在這場競賽中獲得勝出的人不得不拿起政黨政治這個工具。通俗的講,目前的美式兩黨制可以看作壹種劣化的選舉制度。
美國從“紳士政治”向“政黨政治”的蛻變大約經歷了叁個階段——
建國之初,以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為首主張為聯邦擴權的聯邦黨人和反對他的傑斐遜為首的反聯邦黨人時代。
安德魯·傑克遜橫空出世(此人某些性格上酷似川普)後,以其為旗幟組建的民主黨,和為了反對民主黨而形成臨時而松散的輝格黨聯盟。
在這兩個階段裡,美國尚未成型的政黨政治還只是因為某人的某個主張(比如聯邦或反聯邦,傑克遜或反傑克遜)而掀起的暫時的風浪。
但從1854年林肯牽頭組建共和黨、並在1860年擊敗民主黨獲選總統,進而引爆南北戰爭之後。美國的兩黨政治才真正固化。至此驢象之爭才成為了美國政壇上的固定戲碼。
也就是說,美國目前的政治狀態其實是壹個建國者始料未及的意外,甚至是個變態。聯邦制不是為了這個意外而制定的,各州紛紛采用的“贏者通吃”原則更是基於黨派政治的現實而“進化”出來的。
但正是因為這種意外進化,它才顯得出奇牢固。因為它來源於歷史經驗的自然累加,而非人為設計。
當然這種狀態也是有問題的——如前所述,由於第叁黨幾乎不可能在這樣的規則之中生存,所以美國每壹屆大選的議題設置是高度單壹化的,正在社會中湧動生成,但尚未成為主流的各種思潮,往往無法在大選中以第叁黨主張的形式獲得表達,而只能繼續積聚勢能,最後“搞個大的”。
比如前文提到的羅斯·佩羅參選,你把他當年的參選綱領翻出來壹看,會覺得極為似曾相識——主張貿易保護主義、孤立主義、反對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反對美國插手海外戰爭充當世界警察,主張尊重白人和基督教精神,主要支持者來自鐵銹帶工人和南方紅脖子。——這不就是20年後川普的主張和基本盤麼?
但是羅斯·佩羅由於是第叁黨,其主張和議題甚至沒有成為主流爭論議題的機會。羅斯·佩羅後來“歸順”的小布什其政見也與其多有齟齬。所以這種主張成為了美國政治當中長期湧動的壹種暗流,直到20年後,才隨著川普的橫空出世被擺上台面,而壹旦出山,它幾乎就立刻“奪舍”了之前壓抑它的共和黨。這是美國為兩黨制帶來的主流政治生態單壹性不得不付出的代價。-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