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0 | 來源: 雨宸歷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蔣介石 | 字體: 小 中 大
清朝末年,長江沿岸流傳著許多秘密會黨,他們大多是湘軍後裔,與湖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光緒年間,領導長江壹帶革命會黨的,正是北京被斬首的譚嗣同。慈禧的致命壹擊讓譚嗣同成為了歷史的犧牲品,而“譚嗣同死,革命會黨相繼滅清”的傳聞也讓清政府的統治岌岌可危。1905年,孫中山創立的興中會與這壹帶的革命會黨攜手,成立了同盟會,為反清斗爭加力,使得長江流域的革命氣氛愈發濃烈。
在這樣的革命浪潮中,王亞樵的“正氣社”也不久便被同盟會吸納進了這壹陣營。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王亞樵響應孫中山的號召,帶領家鄉的隊伍建立合肥軍政府。合肥,作為李鴻章的故鄉,壹度是政治、財富的象征。李鴻章的死帶走了巨額財富,讓王亞樵心生復仇之念。然而,合肥的士紳階層,尤其是李家的勢力強大,王亞樵這壹行為成為了對當地既得利益者的挑戰,最終他遭到了合肥軍政府的追殺,不得不逃亡。
逃亡後的王亞樵流亡上海,壹度陷入迷茫。甚至壹度與無政府主義者為伍,但很快他就發現這群人僅僅是空談理想的清談者,遂失望而去。最終,他又回到孫中山的陣營,雖然他與孫中山的理念有差距,但始終在革命的道路上繼續前行。
王亞樵的悲劇在於,他缺乏對階級斗爭的深刻認識,始終無法清晰定位自己的革命目標。與同時期的江湖大佬——賀龍不同,賀龍有著鮮明的革命觀念,選擇了共產黨,最終壹生忠誠。而王亞樵卻選擇了游走於各個勢力之間,時而依靠士紳軍閥,時而與資產階級合作,始終沒有壹條明確的革命路線。-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