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1 | 來源: 每日經濟新聞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瑪多縣扎陵湖鄉卓讓村有壹位名叫多傑南傑的牧民告訴我,該石刻的位置就在他常年放牧的‘地盤’上。大約在叁肆拾年前,他就見到過。但因當時其年紀較小,且不懂漢語,就沒有重視這件事。”6月24日,瑪多縣副縣級駐寺指導員、瑪多山水文化研究員華旦通過電話告訴每經記者,他本人曾於2016年聽說過這處石刻,並在2019年親眼見到,“第壹眼看到時,我就很震撼,根本沒想到,能在人跡罕至的地方見到文字。”華旦表示,他當時認出了上面的“皇”字。
7月7日晚,在華旦的幫助下,《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視頻獨家采訪了多傑南傑。
多傑南傑(右)接受每經記者獨家視頻采訪,華旦(左)協助翻譯?圖片來源:受訪視頻截圖
多傑南傑今年58歲,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放牧,直至2011年搬到了瑪多縣城居住,目前壹家6口人主要靠經營民族服飾商店為生。
“20世紀80年代初,我們壹家人(13個兄弟姐妹)都居住在距離‘昆侖石刻’2公裡左右的地方。我從柒八歲時開始放牧,大約在1986年,包括石刻所在地的30萬畝草場就劃分給了我們家。”多傑南傑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此石刻所在區域便是其兄妹13個人的“地盤”。
據多傑南傑、華旦講述,雖然瑪多縣草場面積大,但草質肥沃的地方有限。所以,靠近扎陵湖的草地,是多傑南傑最常放牧的地方,在20世紀八九拾年代,他們家最多時有3000多只羊。
“我最早看到石刻,大約是在1986年的某壹天,但當時並不知道上面書寫的是文字。”多傑南傑認為,在他之前應該也有人見到過石刻。-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