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1 | 来源: 海外研究所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春晚 | 字体: 小 中 大
他的用药量最终飙到每天160毫克吗啡,人却越来越虚脱,常常站着就睡着,不断跌倒、呕吐。
支撑他的,不是希望,而是还未完成的事,比如写完自传、看儿子结婚。他真的一边咬牙写书,一边抽着疼痛的空隙挪动笔杆,花了半年终于写完。
书出了那天,家人高高兴兴摆了庆功宴,他却看着菜淡淡说:“书出完了,我的心愿也了了。”那句平静的话,如同最后一记锤子,砸在家人心里。
3
傅达仁最早在2017年提出要安乐死,家人都劝他打消念头。傅俊豪坚决不放弃,只要有一丝希望就拼到底。
妹妹买了画具,妻子找来旧日记,想让他写回忆录,大家用尽各种办法转移注意力。
可疼痛从来不等人。一个深夜,傅俊豪起夜,路过父亲房间时,看到他不停抽搐,眼珠往上翻,完全无法控制身体。
他站在床边流泪,第一次意识到,这样“活着”已经不是福气,而是折磨。
2018年6月,傅达仁决定前往瑞士执行安乐死。他穿上最爱的西装,仔细整理头发,说要体面地走。
进入“尊严屋”那天,他先服下止吐药,然后安静等待。最后那杯药水,他一口口喝下,笑着和亲人们说再见。
他清醒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倒在了儿子的怀里。
傅俊豪回忆,那是他人生中最痛苦的一幕。虽然父亲走得体面清醒,说了所有该说的话,可眼睁睁看着他离开,那种感受不是时间可以冲淡的。
七年过去,傅俊豪在节目上回想起那一晚,哽咽着说:“要是早知道爸爸这么痛苦,我们真不该让他撑这么久。”
这句后悔,不是放弃的无奈,是对爱与折磨之间界限的重新认识。
安乐死从来不是简单的选择。生与死之间的挣扎,没有标准答案。
可每一个曾陪伴亲人走过临终之路的人,都知道,那份后悔是藏在心底的长痛,不会随时间轻易退去。-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