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1 | 來源: 海外研究所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春晚 | 字體: 小 中 大
他的用藥量最終飆到每天160毫克嗎啡,人卻越來越虛脫,常常站著就睡著,不斷跌倒、嘔吐。
支撐他的,不是希望,而是還未完成的事,比如寫完自傳、看兒子結婚。他真的壹邊咬牙寫書,壹邊抽著疼痛的空隙挪動筆杆,花了半年終於寫完。
書出了那天,家人高高興興擺了慶功宴,他卻看著菜淡淡說:“書出完了,我的心願也了了。”那句平靜的話,如同最後壹記錘子,砸在家人心裡。
3
傅達仁最早在2017年提出要安樂死,家人都勸他打消念頭。傅俊豪堅決不放棄,只要有壹絲希望就拼到底。
妹妹買了畫具,妻子找來舊日記,想讓他寫回憶錄,大家用盡各種辦法轉移注意力。
可疼痛從來不等人。壹個深夜,傅俊豪起夜,路過父親房間時,看到他不停抽搐,眼珠往上翻,完全無法控制身體。
他站在床邊流淚,第壹次意識到,這樣“活著”已經不是福氣,而是折磨。
2018年6月,傅達仁決定前往瑞士執行安樂死。他穿上最愛的西裝,仔細整理頭發,說要體面地走。
進入“尊嚴屋”那天,他先服下止吐藥,然後安靜等待。最後那杯藥水,他壹口口喝下,笑著和親人們說再見。
他清醒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倒在了兒子的懷裡。
傅俊豪回憶,那是他人生中最痛苦的壹幕。雖然父親走得體面清醒,說了所有該說的話,可眼睜睜看著他離開,那種感受不是時間可以沖淡的。
柒年過去,傅俊豪在節目上回想起那壹晚,哽咽著說:“要是早知道爸爸這麼痛苦,我們真不該讓他撐這麼久。”
這句後悔,不是放棄的無奈,是對愛與折磨之間界限的重新認識。
安樂死從來不是簡單的選擇。生與死之間的掙扎,沒有標准答案。
可每壹個曾陪伴親人走過臨終之路的人,都知道,那份後悔是藏在心底的長痛,不會隨時間輕易退去。-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