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2 | 来源: 腾讯新闻潜望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然而,消费者的狂欢之下也潜藏着新的困扰。
赵洋洋向腾讯新闻《潜望》透露了自己的心路历程:最初,她对补贴效果持怀疑态度——“诶,这能便宜到哪去呢?每顿饭基本上怎么也要13-15元,它再便宜也不可能变成10元以内。”——但经历补贴后,她感叹价格“便宜到有点不可思议。” 作为美团黑金会员的她,更深层的变化体现在消费习惯的转变。2024年,赵洋洋的年度外卖支出仅美团一个平台就达到2万多元,预估总外卖消费接近3万元。她坦言,这种高频依赖的结果是“越来越不想去食堂吃饭了。”夏如意也注意到,“各大外卖平台开启商战之后,每个平台的配送时间都有所延长。”在低价诱惑面前,等待似乎成为可接受的代价。
选择的丰富性也带来了决策成本的上升。?? 张长盈向腾讯新闻《潜望》坦言,“平台太多反而增加了决策难度。”现在下单前需要在美团、淘宝闪购、京东外卖之间反复比价。??更令人忧虑的是低价背后的食品安全隐患。她直言不讳地表达了担忧:“虽然现在并没有感受到明显的外卖品质变化,但长此以往,商家会不会因为获利变少而降低食品质量?”
骑手生态:补贴下的收入波动与成本压力
回溯7月5日,当美团的补贴开始大规模放量时,骑手们迎来了久违的“丰收时刻”。
长沙的美团兼职骑手杨女士和刘先生经历了四重活动机制的叠加:“时段补贴”“高温补贴”“签到奖励”和“临时加码”。骑手刘先生向腾讯新闻《潜望》透露,7月5日至6日的骑手收入分别达到218.5元和232元(单日配送30单左右),额外获得活动补贴“180元的样子”,收入水平远超平常。骑手杨女士描述:“平时3公里内的话可能只有4元,但是当天的话3公里有10元的,也有12元的。”
这种许久未见的收入峰值,让骑手们重燃了对行业的热情。然而,将时间线拉长来看,这种高收入曾经是行业常态。昆明的京东外卖兼职骑手何先生从2015年底开始接触美团外卖,拥有近10年从业经验的他,见证了行业的黄金时代:“2018-2020年每天坚持跑个12-13个小时的话,月入过万还是可以的。”但现在这个难度大幅增加。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外卖“三国杀”对骑手群体的影响显得更为直接和复杂。腾讯新闻《潜望》在某社交平台相关从业者发帖中观察到,骑手行业从6月份开始单量就有明显上升:饿了么众包骑手日单量平均多了10单以上;美团专送骑手单量涨了30%多。
其中,京东外卖的入局初期确实为骑手带来显着的短期收入红利。骑手何先生回忆道,今年3-4月,京东平台上相同距离订单的单价几乎是美团的2倍:“同一个商家取货,送到同一个小区,美团订单大约4-5元,京东则能达到8-9元。”不过,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平台补贴策略的调整,这种价差迅速收窄。何先生表示,目前京东单价虽仍略高于美团,但差距已缩小至“高出几毛钱到一块钱”。
面对价差红利消退的现实,经验丰富的骑手们正依托众包模式的灵活性,以多平台接单策略维持收入。何先生6月的骑手收入便是例证:下班后每天配送4-5小时,主要依托京东平台(月收入约1800元),雨天还会接美团单(月收入约600元),这样每月的兼职收入可达约2400元。根据官方数据,2024年云南省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4609元/月,何先生的兼职收入已超过其正职收入的一半。
值得注意的是,骑手们的多平台策略催生了即时配送市场的“运力共享”模式,劳动力在不同平台间高度流动,标志着行业竞争格局从平台间的垄断竞争向运力共享方向演进。与此同时,据京东发布的招聘信息显示,外卖业务正大幅扩充骑手团队规模。6月,公司宣布将新增全职骑手岗位至15万个,并承诺为其缴纳五险一金。
在平台体验差异化方面,骑手们的选择偏好也体现了不同平台的竞争策略。杨女士在进入骑手行业时选择美团,看中的是其配送时间相对充裕、导航精准且操作简便。相比之下,她认为京东外卖对于新手来说门槛较高,“部分品牌需专门的京东配送箱或京东配送服装才能接单。”
然而,短暂的狂欢难以掩盖骑手群体面临的长期困境。成本压力如影随形,骑手何先生透露,换电费用300元/月,加上车辆损耗维修,运营成本近360元。除了成本因素外,季节性因素也带来冲击,他观察到:“7月起大学生兼职涌入,订单量明显下降,可能要持续到9月份。”
更深层的结构性挑战在于行业饱和:“骑手总量比2018年至少翻了5倍以上。”这一现实意味着,即使在外卖“三国杀”的刺激下,骑手们也难以回到过去的收入水平。
可见,在这场外卖“三国杀”的硝烟中,骑手正在逐步适应并找寻新的发展方向:从单一平台依赖转向多平台接单,从单纯追求订单数量转向平衡成本效益。尽管补贴大战带来了短暂的收入高峰,但从长期来看,行业饱和与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仍是不可回避的现实。-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