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3 | 來源: 外灘教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潛規則 | 字體: 小 中 大
教育流水線上培養出來的“標准件”,讓他們就像被修剪過的盆栽,規整地生長,卻永遠開不出自己的花。
風險倍增,沉浸於無意識的危險游戲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勒龐在《烏合之眾》中就曾指出——
“人壹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2023年廣州初中生模仿網紅高空挑戰,在21樓天台玩“跨越”的視頻就曾在網絡上流傳,引起警方的高度重視。參與的中學生承認“別人都跳了,我怕被嘲笑,不敢不跳。”
當“大家都這麼做”成為行為准則,風險便如同暗潮般悄然翻湧。
在校園裡,這種集體無意識的危險游戲屢見不鮮。盲目跟風追星、參與危險游戲、傳播不實信息等行為,都是集體無意識作祟的結果。
每個參與者都以為“法不責眾”,個體的風險感知能力大幅下降,最終可能釀成難以挽回的後果。
組團暴力
友誼外下的霸凌幫凶
在社交關系中,“抱團”最容易引發校園小團體的同質化。為了融入集體,我們不難看到很多的孩子做著事與願違的事情,用妥協換取虛假的歸屬感。
上海社科院的調查顯示,跟風加入“不良小團體”的學生,出現行為偏差的概率是普通學生的 4.3 倍。更嚴重的是,長期的群體依賴會削弱孩子的抗壓能力,當脫離群體庇護時,他們往往陷入迷茫與焦慮。
在常見的校園霸凌事件中,導火索通常由壹小部分孩子的語言暴力點燃,因為得到另壹部分孩子(為了顯得自己比較合群,而將火力對准共同的攻擊對象)從眾的附和和支持,繼而歧視、排擠、辱罵,蔓延升級到壹發不可收拾的地步。
數據表明,遭受過校園霸凌的青少年,大約占學生總數的32.5%。而剩余的67.5%的學生,除了少數的施暴者,更多的是圍觀者,不敢出手相助的他們,正在淪為“從眾性霸凌”的幫凶。-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