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3 | 來源: 外灘教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潛規則 | 字體: 小 中 大
《少年的你》裡的老警察,在調查胡小蝶死因時,提起從前辦過的案件——
“之前,壹個男生在廁所裡,被同學活活打死了。那些施暴者說,他們也沒想到,這樣壹拳頭壹拳頭打下去,真的可以把人打死!”
調查顯示,校園欺凌呈現群體化,在初中時期最為高發。其中,女生參與比例為61.1%,高於男生。
當合群被畸形化“排斥異類”,人性最底層恃強凌弱、得寸進尺的本能,就會在屢屢突破底線後,露出了猙獰丑陋的真面目。
在羊群裡
做壹頭“清醒的羊”
羊群效應的本質,是安全感與獨特性的博弈。
因為渴望融入集體,而選擇了從眾,但又被內心對獨特性的追求拉扯。最後,對被孤立的恐懼讓安全感需求占據上風,致使他們選擇盲目從眾。
打破這壹困局的關鍵,在於培養孩子強大的“心理免疫力”,幫助他們建立清醒的自我認知與獨立判斷能力。
1、給足安全感,構建自我價值感
心理學研究表明,安全感缺失的孩子更容易在群體中隨波逐流,試圖通過迎合他人來填補內心的不安。家長給予的愛與支持,是構建孩子安全感的基石。
當孩子犯錯時,比起嚴厲斥責,家長更應蹲下身子,溫柔詢問事情經過,告訴孩子“犯錯不可怕,重要的是從中學到什麼”。
比如,孩子考試失利,家長可以說“分數不能定義你,我愛的是努力向上的你,我們壹起分析問題,下次壹定會更好。”
這種包容的態度能讓孩子明白,自己的價值不取決於他人評價或是否合群,從而擁有拒絕盲目跟風的底氣。
“建立在規則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在家庭中設立明確且合理的規則,同時給予孩子足夠的自主權,也是培養安全感的有效方式。例如,讓孩子自主安排周末的學習與娛樂時間,在規則范圍內自由選擇,建立獨立思考和做抉擇的信心。
當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與信任,內心的安全感會不斷增強,在面對群體壓力時,就不會輕易為了迎合他人而放棄自我。
2、日常思辨型對話,培養批判性思維
家長可以將思辨融入日常生活的點滴對話中,讓思考成為對抗盲從的利劍。-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