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13 | 來源: 聯合早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俄羅斯 | 字體: 小 中 大
文化和血緣上的親近,並不能自動轉化為統壹的國族認同。語言和宗教的共通,也不意味著必須生活在同壹個國家中。決定國家認同的,不是“出身”,而是“選擇”。
在2025年6月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上,俄羅斯總統普京再次重申:“俄羅斯和烏克蘭本質上是壹個民族。”從歷史文化淵源來看,這種說法並非空穴來風,但其政治意涵卻頗具爭議。在俄語中,描述“民族”的詞匯有多種區分,例如指血緣文化共同體的族群(類似英文的ethnic group),以及強調國家認同的國族(nation)。普京所使用的術語則是介於兩者之間,既可指族群,也可泛指國家和人民。
烏克蘭與俄羅斯同為信仰東正教的東斯拉夫人,歷史上同屬“基輔羅斯”的疆域。“基輔”壹詞,是後代史家加於“羅斯”之上的地理標注,當時各地公國皆自稱為“羅斯”。
為行文壹致,本文仍沿用“基輔羅斯”壹稱。13世紀後,基輔羅斯分裂,大部分地區被納入蒙古人的金帳汗國統治。其中位於東北邊陲的蘇茲達爾公國,即日後的莫斯科公國,獲得蒙古大汗授予“全羅斯大公”稱號。自此,莫斯科認為自己繼承了基輔羅斯的法統,同時也繼承了對基輔羅斯各公國的統治權及其疆域。
15世紀末,莫斯科大公伊凡叁世自稱“全羅斯的統治者”;伊凡肆世登基為沙皇,國號定為“Россия”(Rossiya),即“羅斯”在東正教語境下的稱謂。俄羅斯國家認同的形成,自始就建立在“繼承基輔羅斯”的敘事上。
然而,烏克蘭人並不接受這壹說法。烏克蘭雖承認自身為東斯拉夫人,信仰東正教,但堅持自己才是“基輔羅斯”的正統繼承者,是與俄羅斯並列的獨立民族國家。對他們而言,國家認同不是血緣與文化的延伸,而是自主政治選擇的體現。
這恰恰是問題的關鍵:當俄羅斯說“我們是壹個民族”時,它強調的是文化與血緣;當烏克蘭說“我們是獨立民族”時,說的是現代國家與公民認同。
在中文語境中,nation與ethnic group都被譯為“民族”,這造成了族群與國族概念的混淆。事實上,自從17世紀《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確立主權國家體系以來,民族國家成了國際秩序的基本單位,壹個血緣、語言、文化相近的族群,完全可以形成兩個不同的國家。
德國與奧地利的關系就是典型例證。德奧兩國完全同文同種:共同語言(德語)、共同宗教(天主教)、共同歷史(神聖羅馬帝國)。19世紀,德意志的統壹成為歐洲政壇焦點。當時有兩種方案:“大德意志”的主張納入奧地利;“小德意志”由普魯士主導,不含奧地利。最終,“小德意志”勝出。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奧地利被排除在外。這壹排除,除了是普奧之間的權力博弈,也是當時歐洲列強之間的妥協。
1938年,納粹德國以“我們是壹個民族”為由吞並奧地利,成為血緣民族主義幹預主權國家的典型先例,某種程度上也是普京言論的歷史回聲。贰戰後,奧地利重新獨立,極力建構與德國有別的國家認同:強調中立地位,和帝國遺產的多元性,切割與納粹的歷史聯系。今日的奧地利人,雖與德國人語言文化幾乎壹致,卻普遍認同“奧地利人”的國家身份。
類似情形也存在於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之間,兩地多數人口同為華人或馬來人,卻擁有各自獨立的國家認同、政治制度與歷史記憶。
烏克蘭人並不接受普京的說法。 (路透社)
文化和血緣上的親近,並不能自動轉化為統壹的國族認同。語言和宗教的共通,也不意味著必須生活在同壹個國家中。決定國家認同的,不是“出身”,而是“選擇”。問題的關鍵是:烏克蘭人是否有權決定“我們是誰”,並選擇屬於自己的國家?這不僅關乎烏克蘭的未來,也關乎我們如何理解“民族”與“國家”在當今世界的真正關系。-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